读《论语》7
2023-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龙_隆
《论语》之雍也篇第六,孔子谈到了质朴天性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质”是指先天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后天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粝、莽撞;“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又会成为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质与文相搭相配,既要保持本性,又要有文化修养,如此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实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类若是没有文化滋养,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实的本质,则会显得虚浮、虚夸,所以要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文质彬彬”,方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