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
人在精神上或感情上都需要有点寄托。以我所尝试过的经验,我发现,与其寄托在人;不如寄托于事或物,或一种信仰。
因为人是复杂的,是有自主自动之权而又偏偏必须受环境限制的。是无法避免诸多牵制的.
你寄情于一个“人”,原无可厚非;可惜的是,任何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事业关系,以及情绪上的变化等等。
你无法抓牢一个人,使他完全适应你。你必须顾到他大部分时间是不能适应你的,因为他另有他自己的牵绊或烦恼。
他有时比你更需要寄托,而这寄却并不一定是你所可以胜任。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或助力的可靠性,甚难如自己的意,不如寄情于事,于物,或信仰。
所谓“事”,指事业,工作,文章,艺术音乐等等。所谓物,指山水,古玩,各种珍品的搜集等等。这种寄托,因对象无主动力,所以能够承结纳你一切的感情。
所谓信仰,是指理想或宗教。
有理想的人,可从努力追求理想的过程得到寄托;由理想的逐渐达成而得到安慰。
我并不是说人都不好,都自私;而是说人多半都不曲自由,自主。这不自由主,有时固然是被环境所迫,有时也是因为当事者另有其它必须献身的工作。既不一定是由于自私,也不一定是由于懦弱或对环境的迁就。
我建议一些精神苦闷的人,与其过发的把感情寄托在某一个“人”;不如把感情寄托于宗教。现代人否定了宗教的价值,实为一大损失。因为人总难免有心情上的苦闷,有自己所化解不开的问题,有自己觉得无法赎回的过错,有无处求得原恕的忏悔…这些心情上的重压,如果偶尔发生,或许可以找到一位好友,去向他倾诉,或在父母家人面前求得开导或指引。有时,某些问题可以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自动消失;有时可以靠个人的智慧和定力去把它化解。但如果是长期的苦闷困惑无法化解,而朋友家人又无法长期提供你精神上的支援,久之,甚或不得不拒绝你的打扰;那就很容易陷于精神的崩溃了。
朋友不能经常地,随时支援一个精神苦闷的人。但是,精神苦闷的人可以随时走进教学或寺院。在他所想象的神明或良心的象征前面默祷膜拜,求得精神上的宽恕或安慰。教堂或寺院可以随时容纳人们的忏悔或容许人们精神上的求助,比一个具体而不由自主的“人”可靠得多了。
宗教,对知识分子来说,可以治疗他们狂妄自大的毛病;而且是他们孤立无援时,最后的救生的船。
对知识浅陋的人们来说,宗教是他们行为的指南针和他们选择善恶的圭臬,对他们有监督和警惕的作用。
当然,你究竟要选择什么宗教,是个人信仰的问题。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可能哲学比宗教具说服力。当你需要宗教,而又不肯被宗教说服时,去接近一下“天地自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如何?它不但使你豁达,而且使你更爱这“与你为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