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妹?这是我见过最标题党的电影
《垫底辣妹》
上映时间:2015年
地区:日本
导演:土井裕泰主演:有村架纯/伊藤淳史/吉田羊等
《垫底辣妹》又名“奇迹补习社”、“垫底女生”等,2015年在日本上映,2016年在中国上映。改编自真实故事写成的小说,讲述的是偏差值30的女高中生沙耶加,在补习班老师的帮助下,考上了日本的知名大学—庆应大学的故事。
在许多励志榜单上,这部片子被和《肖申克的救赎》等影片放在一起,豆瓣评分也一度高到8.2分。这可是不低的评价,但是也有许多人觉得根本名不符其实。这也难怪,光看影片名“垫底辣妹”的话,总感觉有一股子“三流网大”的味道。
但在电影中“辣妹”这个词,得放到日本文化中去理解。在日本,“辣妹”这个词并不是“hot”的意思,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辣妹”们妆容夸张,衣着性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家庭主妇”观念的反叛。
所以,电影中的“辣妹”,并不只是对主角沙耶加外表的形容和不爱学习的表现,它更多是暗示沙耶加身上的反叛精神。这种前提下,沙耶加会放弃直升大学,拒绝“家庭妇女”的宿命,而选择“逆袭”,就不足为奇了。
日本的“辣妹文化”
尽管这样,这不就是个老套的“咸鱼翻身”的电影吗?但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部平庸的“咸鱼片”,那就太片面了。它更像是对高中生阶段的一次“深入式”解析,比起国内的《青春派》等类似的电影,它更多的剧情推动力是主角沙耶加思想上的转变,从而主动地选择去努力,而不是像《青春派》贯彻大人们和社会上赋予的“期待压力”。
沙耶加作为女子高中的学生,可以直升大学,母亲对她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由”。刚开始的沙耶加,也是觉得学习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很搞笑。直到后来,老师的坚持、母亲的支持、学习的乐趣等等,唤起了她对庆应大学的向往,最后选择努力是她自己的选择,这种努力更纯粹,更能有感染力。
而能引起跨国家的共鸣,则是来自中国高中生与沙耶加为代表的日本高中生一代的共同之处。许多地方,我们可以带到中国的语境来看的。
首先是影片中的家庭问题,沙耶加的父亲对儿子赋予期待,全身心投入到儿子的栽培上,对沙耶加和妹妹实行“丧偶式”教育,但是沙耶加心中是期待父爱的,但却只能用叛逆来博取存在感。而这种明明缺爱却不善言说,对于含蓄的日本和中国来说,都是相通。
其次,是教育问题的展现。学校老师与补习班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这也是整部电影冲突最大的部分。学校老师劝补习班老师放弃沙耶加,不要让沙耶加有虚无缥缈的期待,而补习班老师觉得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两者的观点很难轻易的断定谁对谁错,他们都是从自己的出发点看待教育这件事的。这种争议,也给单调的“逆袭”过程增添了戏剧张力。
最后,是高中生的迷茫,或者说,年轻人站在选择的岔路口上的迷茫。起初,沙耶加想着“混到大学去”,但是又会失落地感叹“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啊”。沙耶加的弟弟龙太,为了不让爸爸失望,一直承担着父亲的梦想打着棒球,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这种迷茫,和“自欺欺人”的生活,同样存在于中国的孩子中。
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开始进行自我认知,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停下来真正的思考,只是被催促着不断前进。与其说高中生们是想复制“逆袭”之路,倒不如说他们是从日本高中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这种“观看”不至于太近,太近会使得“逆袭梦”过于失真,但不能太远,太远会无法代入自己本身。
尽管,《垫底辣妹》在许多地方还是能看出这种“逆袭”套路的“糟粕”之处,例如,不知道南北的“白痴女主”人设,无下限袒护女儿的“溺爱式”母亲,这些地方都为了追求“燃”劲,过于艺术夸张。但是,总体上主线完整,沙耶加的转变上没有“极力拼凑”的痕迹,加上改编自真实事件,使得这部电影能最大程度的引起共鸣。
青春片不只是大人们用来缅怀青春的片种,励志片也不只是大人们生活重压下的喘息。高中生,不仅限于高中生,他们正处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恰逢人生选择的岔路口,他们正需要一部这样的片子来完成自我找寻。无论在哪个国家,在哪个年纪,我们都需要一定的“鸡汤”存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给我个碗儿】,影评/剧评/综艺推荐都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