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前段时间我婆婆家里有事,把娃带回老家三个星期。
因此我的生活里每天多了一件事,就是和孩子视频。在视频里通常会问孩子“你今天都玩什么了呀?吃饭吃得怎么样呢?”
只听见那边婆婆在教孩子回答,“玩得特别好,和邻居小姐姐一起可开心了,小姐姐特别懂事,还跟我们分享玩具呢。”
教是教了,但孩子却没什么回应。几分钟的时间,就看她从不怎么说话,到躺下要睡觉。由于我们都在晚上视频,一开始以为是她白天玩累了,真困了,但是连续观察几天后,发现天天都是如此。
有一天,我们正在视频,我突然问孩子,“你喜欢在奶奶老家玩,还是喜欢来北京妈妈这里玩呢?”孩子毫不犹豫的说,“喜欢在妈妈这里玩”。虽然这是我知道潜意识里知道的答案,但在听到两岁半孩子说出她所想的那一刻,心里有种奇妙的感觉,忍不住夸了她“宝宝,你真棒,你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得很对,妈妈希望你一直能这样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孩子其实是敏感的,哪怕离开几天,她也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反应就是不愿意互动,主要表现在躲避镜头、装睡、不说话,或是急于挂断电话。
虽然现代科技的进步,让视频、远距离交流成了可能,但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许才是最纯真,最纯粹的人类本能需求。夫妻双方间,家庭成员间,销售和客户间,心里咨询师和被咨询者间几乎都是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更好的感同身受,更好的交流,以便建立感情链接,经营出更好的关系。
其实,一早她爸和我就不愿意孩子回去,可是也架不住老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而且老了大多数时间都会觉得待在自己家里更惬意。这点我是认同的,毕竟老人没有帮我们带孩子的义务,都是处于亲情和现实条件的考虑。
有时候我婆婆会说,我们那时候条件艰苦,很多时候孩子都没法留在身边照顾,现在孩子不一样也长大了吗?不也挺好吗?再说在这里吃得好,玩得也挺好,孩子永远都是你的孩子,有啥好担心的呢。
如果是在我婆婆生活的那个时代,大背景都是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可能对精神生活确实无法苛求。但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副作用已经实实在在的呈现在了大众的面前。大多中国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暴躁,大多数造成的原因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重视孩子的精神教育,缺乏链接。
而当今,家家都恨不得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对孩子的精神生活当然也更加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