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戴花,尊前共醉——欧阳修和《蝶恋花》
在我的印象里,欧阳修很率性,大多时候,他都意兴飞扬。就比如填词,一个词牌下,他总能洋洋洒洒填上十几二十首,《采桑子》十首,《玉楼春》《蝶恋花》都二十多首,《渔家傲》更是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一个月的景致慢慢写来。
这个印象的得来还在于小时候读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被贬滁州,他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公务之暇,常常和同僚及百姓游山玩水,尽情享受山水、美酒、美食带来的极致乐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自号为“醉翁”的他,是个好酒之人,他的作品,带着一股浓郁的酒香。
欧阳修还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做颍州太守时,他非常喜欢那里的风物民情,尤其颍州西湖,更是让他赞不绝口。他当时就表示,将来一旦告官终老,要定居此地。六十多岁,历经了宦海浮沉之后,他真的退居颍水之上,于万卷藏书、千卷金石、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的生活中怡然自乐。他的十首情趣盎然、风光绝美的《采桑子》,就写于此时。
再比如他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和朋友欢聚在“平山堂”中。他们常玩的游戏有一个是:采来荷花,插于盆中,大家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饮酒一杯。
此种生活,是多少文人艳羡的,但能把它变成现实的,却并不多见。
欧阳修更是一个热情提携后进的人。“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是他“游戏人间”的一个原则。他的座上客里,有许多是当时还默默无闻,但却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他对这些人,总是不遗余力的赞美和推荐。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大钧、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他在扬州所修建的“平山堂”,是他和学生、文友们诗书唱和的地方,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苏轼就有“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的句子。可以说,欧阳修以他卓越的识人慧眼,为北宋朝廷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兴许就是因为这样洒脱不羁、随性任真的性格,欧阳修招来了许多的怨愤。每次遭贬谪的时候,政敌中伤他的理由都是那么的污秽不堪,比如,被贬滁州的原因之一就是说他与“外甥女”张氏有染。
可这些并不能把他打垮,他始终懂得,人世间的事物,有假恶丑,也有真善美。叶嘉莹说:“他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叶先生是欧阳修的知音,她懂得欧阳修生命的凄凉和温暖。
我其实常常困惑,一个三岁就失去了父亲疼爱教导,寄居于叔父篱下的孩子,如何就能长成这么温暖的人,如何就能活得这么率性呢?细细思量之下,我有如下一些推测:首先,应该和他天生的性格分不开;其次,和他身为大家闺秀的母亲的教导分不开;再次,还和他生命中遇到的贵人——钱惟演分不开。
1029年,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1030年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接下来的殿试获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1031年,他与胥氏完婚。此时的欧阳修,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金榜题名之时,又是洞房花烛之日,而且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梅尧臣、尹洙等。
这些年轻人一见如故,结为至交,他们常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当时,他们的上司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钱惟演博学多才,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是个特别爱才惜才的人。他对欧阳修他们这些青年才俊非常好,给了他们非常宽松的环境。甚至可以说,他“富养”着这些文人们,让他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毫无压力地去进行古文创作。
洛阳的畅快生活,尤其是自由氛围,成为了欧阳修一生的底色,也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和回忆。他说: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所以,哪怕是一再遭贬,他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
比如,被贬滁州时,他就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自己和百姓都过得相对轻松。就是用这样的理念,他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欧阳修的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洒脱,以及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体现在了他的诗文当中。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自不必待言,就连他为消遣而填的词作,也展现出他特有的风流。尤展成说:六一婉丽,实妙于苏。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
我不知道他的二十多首蝶恋花作于何时,但每每读来,唇齿生香。就好比下面这首:
蝶恋花
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元好问说“越女颜如花,吴儿洁于玉”。采莲是江南的生产民俗,所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吴越之地,水道纵横、池塘遍布,盛产莲花莲子莲藕。夏末初秋时分,那穿着轻盈纤巧窄袖罗裙的十五六岁少女,乘着小舟往来于莲荡中。纤纤素手上下翻飞之时,欺霜赛雪的皓腕露了出来,同时,若隐若现的,还有那戴于手臂之上的金钏。
“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荷叶之下是脉脉的流水,这个含蓄内敛的女子,在她低头采莲的一刹那,看见了澄澈的水中自己清晰的倒影,只觉得人面荷花相映姣,说不出是荷花娇艳,还是自己娇媚。自我的意识,就在这一刻觉醒,这是一种美的觉醒,更是一种生命的觉醒。这种自我的发现,让少女的心湖掀起了万丈波澜,“芳心只共丝争乱”。丝乱,思乱?万般情思,悉堆心底眼角,这般美好的生命,该当托付与谁呢?
就在这时,风乍起,吹乱一池荷叶,成双成对在荷叶下嬉戏的紫鸳鸯显露了出来,这就更让女子羡慕和黯然了。在这千思百转之中,天色不知不觉暗了,荷塘上浮起了白白的雾气,周遭的事物都看不真切了。偶一失神,一起来采摘莲子的伙伴们也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尤其风浪又起,更是让人心生几分恐惧。
兴许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或者说,一个人要发现自我,要完成自我的品格修养,总要有这样一个孤独寂寞甚至是害怕的过程。欧阳修通过一个女孩子的对自己美的发现来展示这一过程。
但这个过程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回过神来的女子细细打量周围,隐隐地,捕捉到远处有歌声传来,原来伙伴们都驾起小舟往家而去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女子的心中突然就平添了几分愁绪。这愁思来得那样突然而莫名。
采莲原是热闹的场面,王昌龄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可是,“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在这低头的一刹那,就在那“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的瞬间,就在这种喧哗和热闹当中,女子发现了自我的美。这让她的生命有了一种萌动,有了一种因这种萌动而生发出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所以,“离愁引著江南岸”,离开岸边不过些许距离,但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生发出了一种浓浓的“离愁”了。
有人说,这首词写在欧阳修得罪宰相被贬到夷陵县的时候,这女子的“离愁”,其实是写自己的思乡念亲之愁。但我认为,这又何尝不是欧阳修自我发现的一个过程呢?或者,根本就是他人生经历的一个写照。
我不知道我的这番解读若是让文忠公知道了,他会有何种反应,但我知道,他整个一生,都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之所以能活得那么通透和不羁,是因为他发现了生命的美好。所以,他更要去感受美,表现美。反过来,美的一切又滋养了他,让他的生命更豁达和乐观。
别让眼睛老盯着那黯淡的事物,别让心总惦记那灰暗的时刻。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一颗珍惜美的心灵去过生活,人生的一切也就都会如颍州西湖上泛舟般美好: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管他世事沧桑,管他风云几何,管他白发频生,我自戴花,我自喝酒,我自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