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推荐好文自动投稿通道理事会·迎新班精选理事会·迎新小队作品集

高中最讨厌的他,现在却整个的爱住

2021-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蓝莓wei棒棒糖

在高中生群体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几年前,我一看到鲁迅的文就头疼,因为那意味着:读不懂,却要考。

在受尽折磨之后,对鲁迅,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讨厌的地步。

可是,上了大学,没了升学压力,不带功利目的去读鲁迅的文,却深深地爱上了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这一生,将这句锦言妙语给参透凿凿,他“横眉冷对”的只是人民的敌人,他“俯首甘为”的则是人民大众。

在我心里,他是拥护人民利益的英雄,一面光辉的战斗着的旗帜,他为着寻求救国的真理、寻找中国人民的出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历经重重磨难。

我从未奢求能读懂他,透过《鲁迅全集》,有幸一睹伟人的风采。

一、弃医从文、以笔作枪

在一片昏黑的旧中国土地上,由于经济落后,饱受外族欺凌压迫,民族内部情况也令人堪忧。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初次显露出黎明前的瞩光,一九二一年党的成立宛如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它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新的希望。

那群不甘落后,不愿屈服的人们的纷纷醒来,要冲破那黑暗的“铁屋子”,鲁迅是一位爱国之人,最初他认为要使一个民族强大,就要使人民拥有健强的体魄,所以离开东京仙台学医,想通过治病救人来拯救国民。

仙台学医期间,一次在看电影时,很多中国留学生看到日本军人蹂躏欺压中国妇女,不仅没有丝毫懊恼反而以此为乐,大声欢呼。

这样的场景让鲁迅深感痛心,他幡然醒悟——要真正解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使其强大,仅仅让人民拥有强健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救治了羸弱的身体只是治标不治本,而拯救人民麻木的心灵才是关键。

因此他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化救民的道路,以手中的笔作武器,口诛笔伐,呕心沥血,与敌人奋战不息。

二、他的文—血淋淋的现实

鲁迅曾经号召过:“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所谓“可诅咒的地方”,应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可祖咒的时代”定是帝国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企国侵吞中国的时代。

《狂人日记》作为文坛先声,是鲁迅全部小说创作的首曲,这篇小说所反映的“吃人”的社会,以及社会人生的冷漠与麻木,响彻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间。

他曾说他在写完《狂人日记》之后,“便一多不可收”,他在作品中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民之中,为得是唤醒人民的爱国意识,为人民、救祖国。

细读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封建制度所造成的麻木与冷漠。在那个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中,早已屡见不鲜。

《孔乙己》中的主人的孔乙己,因求学不成,却因好吃懒做,无法谋生,在社会与生活的重压下遗憾地死去,他不是绝对的“好人”亦不是完全的“坏人”,而是社会制度和时代条件的制约,形成了那样的“极端”。

《药》中的华老栓夫妇,想方设法治愈生病的儿子,竟向刽子手购买用革命烈士夏瑜的鲜血蘸过的馒头让儿子吞咽,可儿子最终还是病死了。

这是何等的“痛心”与“愚昧”,是何等的“不幸”与“冷漠”,恐怖的是一个人怎么可以冷漠和麻木到如此地位,吞咽死者的鲜血,是多么罪恶的事啊,这不仅背离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亦违背了理智,多么荒谬,多么无知,可见在那样愚昧落后的时代里,人性的堕落何其恐怖。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事,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还好,在鲁迅看来,即使革命者要想唤醒麻木的民众是异常艰难的,但我们还是应进行必要的思想启蒙,对革命依旧充满希望,就像“瑜儿的坟上凭空系上一个花环”一样,那是希望,哪怕渺小,但它依然存在。

反观先生的一生,他幼时未尝蓄意忤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满是对自然的热爱,知识的追求,天真欢乐,无忧无虑。

对于父母,也是极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就是听话“从命”,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吃饭罢了。

只是经历家庭变故之后,在专制,暴政的压迫之下,以笔作枪,借此寻求一种安慰罢了。

他批判中国人民想干事时有孔孟,不想干事时有老庄,总是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落脚点,总是在一个劲儿的自欺欺人,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只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很多事情他们也无能为力。

以《阿Q正传》为例,为何阿Q会有如此“惨绝人寰”的经历呢?

我想,阿Q的性格不管如何复杂,归根结底总离不开来源于整个封建制度的狭隘性、盲目性。

他们的“精神上的胜利法”,无外乎是一种心理畸形状态,失败了,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而是在荒诞可笑的迷梦中得到虚妄的自我满足。

这是“奴性”,而这样惊心动魄的精神顽疾,在我们的文明古国直至近代时期始终存在且愈演愈烈,实为民族之悲哀。

而先生通过阿Q典型性格的塑造,呼唤整个民族从中获得自省的途径,确见其高明之处,也不难发现他选择弃医从文的正确性。

三、为人民,有大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历来为世人所称颂。

鲁迅曾在《热风·随感录》中说到:“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他也曾说“只是向上走”,这对于今天的国家建设就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成功,就要奋斗。”这与鲁迅的观点几乎是“不谋而合”,它拥有让我们的“中国梦”免于沉沧的能力,或许这些语言有它们的局限性,但至少能让我们明白,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它教导我们要敢于奋斗,勇于斗争,不满足于现状,向前、向前,向前!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我们不曾屈服,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才有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如鲁迅先生这般以笔作枪的书者的努力。

从古至今,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战死沙场者不在少数,可如先生这般献生文坛,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也比比皆是,中国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位中国人!

四、人生智慧

鲁迅是活跃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一种全新的思想风貌脱颖而出,开一代风气之先。

随着“五四”之后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他本人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认识到武装的回应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即使他采取的是非武装的回应方式,选择用文字,终生执笔不辍,为中国新学文化的创造和建设贡献。此种大爱,着实令我感慨。

关于先生弃医从文的这件事儿,我感慨颇深。

可以将之称为“美梦破灭”后清醒的选择吧。作为一个深沉的启蒙主义者。他非常关心国民性的改造问题,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中国人所受的压迫与侮辱深感痛心。

那个侮辱中国人的幻灯片以及日本学生的欢呼声,无不尖刻地刺痛先生的心。表面上看,先生作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只是在那一刹那,可我似乎懂得了,这样的一个艰难抉择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

先生“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而写下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发出“救救孩子”的振聋发聩的第一声呐喊,有痛苦,有失望,但从中体悟出的是先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冷静思索。

他决定用文学创作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无疑是明智之举,因为不改“国民性”,无论专制。亦或共和,只是换了衣裳而已,是全然不行的。

因此,无论是“富国强兵”,还是拯救病弱的国人,最重要的是思想,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做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实自己的头脑,要敢于同黑暗作斗争,想吾所想,爱吾所爱。

“青年兴,则国家兴”,我们作为民族的希望,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下,一步一个脚印,心中怀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走下去,勇攀高峰。

先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先生的这份精神,体会他的大爱情怀,追求进步,不满现状,敢于反抗!

这便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全部认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