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追风筝的人》
今天讲试卷,小说练习,有《追风筝的人》节选。
尽管只是一个选段,还是把我难过得不行。决定买下来再看看,也给孩子看看。
很多年前某次校本培训,来作报告的专家提过这本书,还记得那布满橙红色云霞的封面。
后来在学生那里发现了这本书,就借来看。结果只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心塞。
今天重新看到这个节选,那种憋闷的感觉全部回来了。
尽管选文不能展示全书面貌,但我是知道全貌的啊。尽管选段删节了最残忍的部分,但是我是知道删节部分的啊。
所以还是非常难受。
让孩子们概括“我”的性格特征。孩子们都不说话。
我说,这样,我问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小说通常都会代入主角,这篇小说,你愿意代入吗?
学生异口同声:不愿意!
为什么?
懦弱。
学生低声说。
是啊《追风筝的人》主人公“我”阿米尔很难让人愿意代入。
我说很难让人愿意代入,是因为不必代入,我们就会发现阿米尔身上很多让人难堪的性格缺陷都是我们有的。阿米尔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无所遁形。
我们之所以看上去没有阿米尔那么恶劣,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遭遇阿米尔那样的境遇。如果同样的经历,我们会比他做得更好吗?谁有这个胆量说呢?
我常常诧异作者的勇气。
第一人称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是有自传色彩的。《追风筝的人》深深的愧疚,浓郁的忏悔色彩都让人觉得,某种角度上,这也许是一部救赎之作。
这样的作品,用第一人称书写,真是有很大心理障碍的,因为几乎等于裸行。
第一人称作品中的我,通常有作者的影子,但这个影子是一个艺术美化过的形象,更接近于作者的理想人格。所以,通常不会这样展露“我”的怯懦,自私,阴暗,甚至卑劣。“我”即使有过错,即使犯罪,也都有可原谅的原因。然而《追风筝的人》不。人性中的卑劣在我身上一一展露,且用一个错误去涂抹另一个错误,再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涂抹下一个。
尽管不是没有社会的原因,然而“我”还是那样让人难以直视。
想自己再看看这本书,也让孩子看看。知道这给个世界上的残忍残酷。不应该只生活在那些精心编织的y童话世界里。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更不是所有的结局都可以圆满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