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地:共同体感觉。
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99034/fdf32fc9ab521fe0.jpg)
把他人看作伙伴:平等
感到自己有位置:价值
关注点:不是执着于自己而是关心他人
觉得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可以平等和他人相处并且感受到自己有价值,这种状态,就是人际关系的最终极目标,称作共同体感觉。
因此,共同体感觉的核心是平等+价值。
从自己出发如何做到呢?需要调整关注点,从关注自己的到关心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人际关系紧张,就因为感受到的是与某个群体或者团队的格格不入。
在这种格格不入的状态下,没办法和他人平等相处,更无法看到自己的价值。
我想起之前在一家培训咨询公司工作半年的经历。从头到尾,都是上面说的这种“格格不入”,每天都状态非常紧绷,明明有事情需要沟通,但是就是找不到沟通的感觉;每个人都在说话,但是找不到共识;想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我不知道说出来会得到怎样的回应……非常没有归属感的那种孤独感。
半年后,我离开这家公司,加入到另外一家培训公司,在这里就完全不同。我乐于分享,感受到伙伴们的善意和接纳,勇敢表达不同意见,并且会得到很认真的回应,常常被采纳。
当时我的感觉是,前一家公司也许气场不合,后面一家气场合。
但是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找到了可以解释的合理的答案:我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前一家公司在上海,里面的同事给我的感觉是自视甚高,服务的客户基本都是500强大外企,我的自卑感发作了,担心自己“配不上”那份工作,没办法用平常心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因而一直找不到价值感,没有价值感就更无法平等地表达自己,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离开。
后一家公司更接地气,服务的企业是我更熟悉的企业,整体氛围让我觉得安全可控,让我状态放松,因而可以平等地看待自己和同事,平等地面对客户和工作,愿意主动地让自己发挥该有的作用去把工作做好,而不是担心自己是否被接纳。这样的状态下,能够自然地发挥作用,贡献自己的智慧,然后良性循环,感受到了很好的融入感和价值感,觉得自己是有自信的。
这也涉及到“共同体”的选择,的确在意识上要认识到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共同体,可以有更大范围、更多选择,这样才不至于在某处碰壁或失败后,就彻底丧失了信心。
人际关系可以是矛盾的来源,也可以是幸福感的来源。我们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我们知道主动选择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共同体感觉。
审视:1、除了当下所在的环境中的共同体,还看到了哪些更大、更多的共同体?意识上看到更多,意味着有更多选择;有更多选择意味着不会被一时的失意打败丧失自信。
2、是否过度关注“自己有没有得到”,而没有关注团队、伙伴的需要,没有发挥自己的价值。当把注意力从自己移向外界,会在行为上自然而然地突破。最终,这种好处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但是那时的格局和认知,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