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水承欢|中国人舌尖上的美食——豆腐的前世今生
豆腐,是中国老百姓日常最普通的食物之一。它并不算是山珍海味,珍馐佳肴,但是低廉的价格,丰富的营养,又足以让它与肉食媲美。这种被称为“植物肉”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中国人喜欢把豆腐视为清白的象征,清汤寡水,喜欢食豆腐的人定能安于清贫。但是做豆腐却是异常辛苦的营生,暑热寒湿,做豆腐的人常不会大富大贵,他们更懂得顺应自然,坚守其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素食者对豆腐及其制品情有独钟。食素,是一修行者一日三餐的必修课,也是他们遵守的戒律清规。我并不修行,也不是素食主义者,但对于我,像豆腐这样的素食置于眼前,总是比任何色泽华丽、味道诱人的大鱼大肉更有魅力。我喜欢食豆腐,现在的每日食谱中,豆腐都是不可或缺的。
小时候在农村,只有过年时才可以吃到豆腐。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泡豆子,等豆子泡好后,赶着牛车去豆腐坊磨豆腐。做豆腐是论锅算的,不管能磨出多少豆糊,做一锅收一锅的钱。做豆腐需要排队,豆腐坊二十四小时不停工,有时候,豆腐在半夜才做出来,等到回家时,热气腾腾的豆腐总是散发着清甜的香气。即使是在被窝里,也要爬起来享受这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盛宴。热乎乎的豆腐,拌上腊月新发的青葱,再浇点酱油和醋,那简直就是无与伦比的美味。
豆腐,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发明之一。《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 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我们的先祖在对植物、本草的探索中,掌握了豆腐的提练之术,从而让大豆由一个不令人钟情的食物焕发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姿态,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布衣百姓,都有幸品尝它的滋味。
追踪溯源,我们不得不对大豆这一神奇的植物产生无限敬畏。它既可以制作成豆腐,又能榨取食油,还能发酵制成酱,酿造出味道醇香的酱油,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催化剂给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灵魂,从而魔术般地幻化、造就出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中国古代称大豆为菽,《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多次提到大豆(古时称大豆为菽)。《小宛》记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中国古代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可见,菽(大豆)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它是人们祈求丰登的粮食之一。
我现在生活的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这里的豆腐制品更是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于众多者中选其一,定有所爱。石膏豆腐,细腻滑嫩,清淡温润,卤水豆腐,清甜淡雅,柔韧有度。煎炒烹炸、蒸煮焖炖,不管添加什么佐料,都不会削弱豆腐特别的清香,也难掩豆腐那纯净无瑕、洁白如玉的特质。
豆腐,一年四季永远都是平民的价格。逢年过节它也不涨价,不欺瞒,卖豆腐的只靠一条长木,一把方铲,秉持着自己的公道。正如做豆腐的人,初心即良心,一世清清白白。而食豆腐的人,也如《礼记·檀弓下》中描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来人们简化为菽水承欢,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
豆腐,中国人传承了两千年的舌尖上的美味,除了带给味蕾上的灵感与震撼,更蕴含了为人处事的哲学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