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们的幸福之道
佛陀乔达摩花了六年时间悟出:所有的苦均来源于欲望。当人们减少欲望、不再期望拥有什么时,在得不到时就不会感到那么难过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能自如的控制自己,做到想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少欲望。
一个人最大、最平静的福分,就是在人世上一无所求。不对任何人有所要求。此种“内心的风平浪静”就是人类能在人世间达到的最高境界。
由此想到心理学鼻祖阿德勒的论点,“一切烦恼皆始于人际关系”。与佛陀的悟道看似不同,实则同根。
一旦涉及到人际关系,就必定会出现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孰是孰非等争执。似乎凡事都有把尺在衡量,都要讲个理出来。当一方的要求没有被看到、被接纳、被满足,甚至被否定、被批判,这方势必会责怪另一方,双方继而产生矛盾与分歧。这不正是源于一方的欲望未被满足吗?且不用理论这欲望是对是错、是否合理。
与佛陀想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解脱的同一时代,孔子也在试图通过他的学说让人们感到幸福。
孔子并不主张消除欲望,他的目标是让人们和平共处,即良好共存学说。不论是和平共处还是共存,不正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吗?坚守仁慈、善良的本心,保持住我们与生俱来的关爱同情他人的同理心。不丢掉这些天性,除此之外,我们就不需要再去做更多了。
相比之下,差不多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的关于“道”的思想似乎与佛陀的思想更为接近。
老子认为,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什么也不做,让内心完全平静下来,不要去左右观看、左右旁听,什么也不想得到。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像一棵树或一朵花一般,没有欲望与愿望,那么“道”便会开始发生效力,让春天降临到你的身边。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由于不安和忙碌,由于太多的计划与想法,导致“道”无法到自己这里来,妨碍了“道”的运行。
虽然“道”之说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易被人们理解并接受,但是将其简化,无非就如佛陀提倡那般:无欲无求。至于无欲无求之后会如何,“道”到底会不会降临,“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现阶段无需去求证。只有先做好这第一步,才具备去验证老子学说的最基本条件。
关于幸福,或者说关于摆脱痛苦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不论先知们从哪个角度去归纳总结----有关欲望、有关仁慈之心、还是有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脱不出这两点:
1 仁慈之心:对己为善良,对人为同理心;
2 能控制住欲望的宁静的内心:对己为淡泊名利,对他人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也包括己之所欲勿施于人。
想通了这些,幸福离我们应该就不会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