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对话——记一次活动后的高端问话
在“这里”学习,总会给我带来“紧张——有趣——再紧张——拔节成长”的刺激。
“进教室”时间分秒不能差,学习“历经”三个时段和场域:从大教室解读到小组互动再到大教室复盘。
我的内心也随着三个场域的变化会产生起伏不定的感触。
1月26日晚,通过一番等待,我们终于迎来了寒假项目式学习的第二次课,流程依然未变,当然我的内心也依然如旧。
今早,当是昨晚最后一关“有趣”后的“紧张”。我为什么会紧张呢?可以说活动后要求反思的问题让我感到“奇葩”。
不!我形容得不对,不是“奇葩”,而是“深入和实际”。“奇葩”是学困生的我给自己找的最美“托词”。
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几个问题,虽然自己的解读有些浅层,但我能从自己的思考中隐隐约约感知到老师们提出这些问题的“伟大”用意。
第一,我第一次走进这样的对话场域的感受
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总以为以这样的线上对话方式举行效果不会太好,一直的态度都是排斥。
但是,今晚在老师们的引领下所做的“对话家长”活动,通过大课堂交流、小组对话、复盘三个阶段的安排和画家庭鱼缸、共述三件重要事、共创未来十年等三种方式的互动“对话”开展,我彻底意识到原来的错误的想法。不绝赞叹:原来对话可以如此有效的场域中进行。
在这个场域中我感受到了“做”的根本、感受到了家长的不易和支持、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明确了对话的重要性。
对这样的问题的思考让我明白了两点:
1.教育教学中,一切的行动不能只靠“想”,“gan”才是根本;
2.学会感知当下,用心感受现在的所做所为和所获。
不带着这样的角度和思考去参与活动,那么就发现不了活动的意义所在。
第二,最打动我的环节或者孩子的故事
最打动我的是我们4组第二位发言的同学令我惊讶、感同身受的与“母亲回话”。
他说:他需要陪伴,说起了小小年纪就面对过的四年的“孤独”(在老师家中生活、学习)。他激动也或许感动得哭了!
我能感受到他对父母陪伴的渴求和强烈愿望,也感受到了他对母亲这两年在家陪伴他的感恩。
我想:或短或长,失去父母陪伴的孩子应该很多,但这位同学以如此感动的哭泣与母亲对话,能以如此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练就的是我们作为教练的觉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没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和“同在”的感知能力是难以走向“教练”称谓的。
第三,对于家校沟通的新思考及如何能在此基础上延续下去
根据人的成长居所来看,学校教育再好也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孩子的最终成长还是靠家庭家育。而我们的教育多大的不良校长是:学生移位、家长缺位、老师无位!教育好像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所以,建立“家校共育”的显得更有意义。然而,很多的对话场所和活动,如同虚设。特别众多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极多,到校配合学校共同教育似乎不太可能。
通过今晚的线上有效对话,我想到了进一步加强我的“家长课堂”,改变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为有计划地线上互动。
大体思路是:1.建立交流平台;2.拟订能促进亲子活动实施方案;3.有计划开展线上亲子活动。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我们的结合实际深入分析教育需求的能力。
第四,我的下一个十年规划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的下一个十年规划是:
1.继续追随心目中的学习共同体如互加、N师学院,努力学习,全力提升。我深信:在知识的组装下我会成为一名年轻、有思想、有活力的老教师。
2.虽然处于众多因素考虑,我不能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就职,但我保证全力配合领导,做好全县的科研推广、指导工作,用自己微薄的余光照亮他人,带动他人积极成长。
3.“退而不休”
或许不到十年我已经退休了,至少也是从课堂上退了下来。到时或许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但我会响应一切号召,努力实现“退而不休”。
这个问题,提示我们: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并按照“目标”——发现“问题”——给予“诊断”——制定“方案”——付诸“践行”。
问题就是这些,感觉很深入,反正令我感觉到难以思索。
但是,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坚信:当面对的问题都是让我总能感觉到“舒适”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反思永远不可能让我成长。
“专家”思维转化为“教练”思维,我总是“不上道”,其中的作为总是那么唯妙唯俏。
所以,我会认清这样让我感觉很难并不“舒适”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最终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在此,我感谢这样的学习机会,感恩老师们的精准发问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