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火车与我——曾经的风景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7人  水边上

近20年来,火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车、客运专线、高铁等新一代客运工具的大规模应用,深刻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婷婷袅袅、彬彬有礼的乘务员取代了当年的大嗓门和简单粗暴,乘车出行不再成为畏途,回顾以往,令人颇有今夕何夕之感。

与时俱进的高铁

然而,任何事物,与人的交集,必然不是简单的物理存在那么简单,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固然是单边上扬的,但人的情感却复杂的多,甚至是一个个互不归属的城堡。

火车与我,也是如此,有欣喜,有仇怨,有绵长如老酒般的记忆在脑海里盘桓。

很长时间以来,冥冥中一直有一个清晰的幻象,在大山阻隔的山区,一片不大的川地(山区流水冲刷而成的小片平地),一列蜿蜒的绿皮火车静静地停靠,坝子里清澈的小河流淌,河床上遍布泛着青白色的卵石,沉寂的山谷因了火车的到来有了一些喧闹。铁道旁是一个旅客时刻表上绝查不出的小站,竖立的站名牌上是简单但含义模糊的文字,临时停车的当口,一群小贩叫卖着鸡蛋、山货一类,有兴味的乘客抬起车窗,或还价,或调侃,南来北往的腔调在车座间萦绕,间或有笑声或尖叫声,山谷偶尔会发出奇异的声音,或许只是一阵鸟鸣的回响。

在过去火车单线运行的情况下,临时停车是常有的事,这些朴素的山区小站,往往就成为成为会车时的必备场所。旅人焦急等待之间,一列反向的列车呼啸而过,须臾之后,周遭猛然静了下来,随着一两声“放汽”的声音,自己的列车缓缓启动滑行。大山中的短暂停靠算是寻常经历,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场景成为我对于火车的标志性记忆,每当我回忆起这个场景,总能看到一片空旷的山谷和小河边的卵石,宛如《百年孤独》那个经典的开场。

宝成线远眺

从小生活在山区的小城,封闭而安逸,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报刊杂志也稀少的年代,地球远远不是平的,《半月谈》的时事版就是最佳的外部信息来源。那时少年的眼里,火车,以及与之关联的火车站和铁道,是一个新鲜事物汇集的场所,你会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听到新鲜的话语,这些有形无形的东西从铁路沿线和火车站向四周辐射。家乡的火车站远在15公里以外的另一个城区,我常有在那里一处工厂居住的机会,工厂大门距离铁路线不过100来米,隔着一条马路,那时我常会一个人到铁轨上玩,没有什么主题,就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然后归于死一样的沉寂,出神之间,一两个小时可能就过去了。枕木边的碎石颇为尖削,颜色已经泛污,呈黑褐色,听说那与火车上的排泄物甩到道旁有关,当然更多是雨水冲刷铁轨锈蚀的余迹。80年代,是我经常观察铁道的年代,那时常有一列列的军品列车飞驰而过,满载坦克、军车、火炮等,蔚为壮观,现在想来,这种军品往往体型较大且不标准,确实不便于包装隐身,坦克就那样一台台整整齐齐码在平板车厢上,如同现在运输轿车的大货车。山城的铁路线蜿蜒曲折,不远处已经倏忽不见了,遥看远方的天际,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将牵出一个更大的天地。那时的我对未来没有太多具象的向往,但似乎向前走是宿命,已是人生注定的规划。

之后上了大学,走出山区,来到了目力所及竟然看不到山的平原地带。火车成为定期的伴侣,虽也有快乐,但旅途的艰辛冲淡了这一切,对于80、90年代每一位在假期乘火车出行的大学生来说,乘车成为一件颇棘手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虽然现在的春运依然艰辛,但仍然和那时不在同一个维度。那时的火车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多拥挤,二是慢。前者好理解,后者源于我国7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曾长期停滞,大量线路实际是单线运行,如前所述的临时停车非常普遍。当年我的回校之旅需要在火车上待28个小时的,并且因为是过路车,买不到座位。期间,我经历的最惨之旅,是回校时28小时正常车时+4小时晚点=32小时+无座。此后,基本上每次都是承蒙上游同学鼎力相助,从车窗翻入,情况才有改善。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当我到家时,去往乌鲁木齐的同学还要在火车上坚持48小时,这就实在........。当然,旅途并非只有困乏,年轻人扎堆的场所总少不了快乐,由于是学校统一预定,学生票座位相对集中,火车又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所,特别是同一城市的不同高校学生之间也有了一个难得的沟通机会。

80/90年代客运高峰的寻常事

时代在前进,铁路的发展堪为前锋,现如今动车、高铁、1小时圈、2小时圈等概念已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坐火车不再辛苦,中短途的火车行程甚至相比飞机还更为舒适,火车因此成为一个惬意的场所。出趟差,带本书,特别是带本费脑子的硬书,品着茶,一路读下来,效率奇高,下车时颇有成就感。久而久之,我有时甚至期望出差坐火车的机会,因为那样意味着几个小时的集中阅读时光。

然而,火车日益精致化的同时,少年那般的火车体验与记忆却永远的失去了。2017年10月间回了趟老家,驾车在西秦岭的大山间穿行,嘉陵江畔的山腰上蜿蜒穿行的宝成铁路,又让我回归熟悉的感觉,我特意走下河床,遥望远处的小站,周遭没有多少人迹,仍然是我倾心的场景。

嘉陵江畔的小站

2018年10月间去了趟日本,这次并没有去东京、大阪、京都这样的都市线路,而是选择了本州西部、九州北部一带,在这里旅行,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会联想到幕府时代的“外样雄藩”长州藩、萨摩藩,这里是明治维新倒幕重地。本次旅行是半自由行的模式,因而体验了更多日本人寻常的生活,火车当然是少不了的,并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写对日本火车、铁路的感想,那是非写出一个长篇大论不可的,这里只能选取角度记述一二。

虽然早在70年代日本就开行了新干线这样的高速铁路,但渐进式、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使得日本铁路多种“制式”并存,新干线以外,还有好几种规格的火车。我们一路体验了各种火车,特别是去往汤布院这样的“小地方”的火车,可以称的上是小火车,坐在这种小火车上,在植被密布的乡间穿行,处处都是风景,有桃源探幽之妙。不管车厢人多人少,总是安静的状态,窗外过路小站被山峦间的绿色包裹,抬眼看到的是天空的湛蓝,这是一种不曾有过,但心底却充满期待的乘车体验。虽然日本很多城市也已成为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但在有个性、有特色、有历史的日本火车,还是能够带给旅人温度和满满的内涵。

九州的火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