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丑》不再害怕与压抑的释放
最近有部电影《小丑》,今年八月底的威尼斯影展上进行了全球首映,影片播放完毕后全场起立鼓掌将近8分钟,还一举夺的金狮奖。
影片大部分的场景都比较破烂不堪,光线灰暗。主人公瘦骨鳞的身体,扭曲的脊背,如同他扭曲的痛苦心灵。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亚瑟,一个社会底层边缘人,从一开始被欺负、歧视不被尊重、被忽视,到对抗命运,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亚瑟开始的笑,要么是因为工作强颜欢笑,或者因为头部受创不能控制的奇怪的笑,到后来发自内心的笑。
为了生存,照顾瘫痪的母亲,他卖力的工作,在街上扮演笑脸招揽客人,却被一群流氓小青年抢走道具,还遭埋伏殴打。上司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斥责他,最后甚至开除他。工作上被欺压,身心及精神状况被歧视,一个弱者,到处都是欺负他的人。被欺负,忍着,痛苦,定期见社区心理咨询,自己吃七种不同的药物治疗精神的药。
主人公亚瑟本质很善良,他一直有个梦想成为一个喜剧演员,带给人欢笑,他也为此不断努力。可是在那个社会,这种底层边缘人没有机会。而他的善良,在鄙视他的人的眼里,一文不值,甚至被误解。公交车上,他逗前排一个孩子笑,孩子的母亲怒斥他说,离我孩子远点。
前阵子周冬雨那部电影,讲述了校园暴力,被欺负的都是那些最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他们努力学习,只为改变命运,不敢惹事,被欺负不敢反抗,选择忍气吞声。欺负人的人都是家庭背景好的孩子,光鲜亮丽的未必内心善良。
被开除回家的地铁上,三个人渣欺负他,被殴打到他开枪杀那三个人。之后那种压抑和恐惧释放了,他不再害怕什么了。他反而变得更加冷静,做回了自己。他不必再讨好谁,也不必在乎谁的眼光,从那一刻他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这部电影对人性内心的刻画十分细腻,之前回家的长长台阶,步伐总那么沉重,可是那之后,他的步伐从未有过的轻快。这部影片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也曾说过:他拍的不是有超能力的怪物,或者是能危机世界的大坏蛋。他拍的,只是小丑的形成。
故事层层推向高潮,后面发现事情真相,更加让他难以接受。相依为命的母亲,竟然不是亲生母亲,是领养的他。而且在默许自己男友虐待童年幼小的亚瑟,导致他长期营养不良,脑部还受到外部重创,留下后遗症,自己没法控制自己笑的毛病。他觉得他的人生就是一个JOKE。
他的偶像莫瑞,一个脱口秀主持人。曾经因为喜欢他,亚瑟还去节目现场喊出对他的喜爱,这个主持人现场做出回应,还鼓励了这个小伙子,让亚瑟内心一度浮上一丝温暖。可是事实上,莫瑞所做一切无法是为了自己的收视率。后来的一次节目,莫瑞播放他初次表演出糗的视频,拿来当话题嘲讽。亚瑟被邀请到节目现场,又播放那段视频,主持人又嘲笑他有病。还请来医生做嘉宾,这种反差和侮辱,梦想被践踏,最后亚瑟用极端方式结束了这个人的性命。
这片子说实话很有煽动性,据说有些国家放映这部电影,配置了安保人员。电影小丑讲述的,其实不仅仅是小丑一个人,他讲述的是千千万万个像小丑一样的社会底层。不同于小丑的是,大多数人选择了一味地委屈成全,或者可以说是不愿与命运抗争。但小丑却选择了对抗,选择了用疯狂的方式得到自己的释放。
这个社会人生来就是不公平,影片里不同阶层的生活场景,也展示了贫富差距、生存状态的巨大悬殊。社会保障的撤销,对弱者的最后的关照也没有了,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控诉。市长竞选,信誓旦旦,不过是一场富人的游戏。一个人人为己的社会,有谁会为他人着想,有谁会去真正理解他人的痛苦与不易。一个从小缺乏爱的小丑,映射了那个80年代,一个缺乏爱与尊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