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瑜伽,阅读,电影心理电影

另一个角度看电影《流浪地球》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26人  66b1468f7cac

                                                 另一个角度看电影《流浪地球》

大年初三带着孩子们到电影院看《流浪地球》,本来想看另一部适合儿童看的动画电影的,但是考虑到自己不满3岁的儿子可能对动画片也没有超过20分钟的耐性(除了小猪佩琪能连续看2个),所以就选择了据说是国产首部灾难科幻片的《流浪地球》。

看电影的过程自然不用过多介绍,儿子看了没有多长时间,就开始制造声音,满场都是他吆喝的声音,妈妈只能带他出去,以免影响他人。

青春期叛逆的刘启与朵朵从地下城“逃出来”遇到了需要他们站出来拯救全人类的选择。这跟好莱坞科幻片模式类似,主题没有什么稀奇的,也许科幻就是用超前的眼光看对人类生存带来威胁的可能性、幻想性科技。

记得刚读研时,撰写过《从东西方思维的差异看中国科幻片的匮乏》,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上。当时是因为看过一部科幻电影《深渊》,其水下特效及细腻的感情让我瞎想到中国为何不能拍出科幻片?甚至三流的科幻片在当时(2005年左右)几乎也没有。于是从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入手做了分析。

看完《流浪地球》后,我觉得十多年来,科幻概念主题的元素,我们中国人已经不再逊色于西方了,这应该归结于十多年来中国科技的进展给了文学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最先进的技术在我们身边也能看到,这给爱做梦的小说家以丰富的创作素材。至于电影特效方面,中国的影像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甚至最先进的特效也能整合来运用了。这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当然东西方差异依然存在,不过这种差异已经不是以往的那种落后者与领先者的差异,而是更加体现中国人特点的地方,比如融合多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灾难,而不是凭借孤胆英雄来拯救世界。甚至从一开始就在救援队伍中出现汉化的洋人角色。当然这也是跟我们国家路线相符合的。

《流浪地球》中哥哥与妹妹感情的深厚都源于两者都算是“孤儿”:一个母亲得病而放弃生命让给姥爷与儿子到地下城生活,十几年与父亲天地相隔;一个因灾难被爷爷救起的女孩。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又类似于留守儿童。他们心理的成长是面临涉及拯救地球全人类生命的庄严任务……不得不说电影中遵循了叛逆期青年跟父亲的冲突很符合心理规律。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比父亲强,明明关注父亲,非要表现出与之对抗,这些细微的感情流露,不仅让人觉得合情合理,也让人感觉心理元素的力量。

当然《流浪地球》不是心理电影,只能说因为其中有符合心理元素的规律,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耐看及回味。正如以前做出的论断一样:其实没有什么心理电影,所有经典的大片都是涉及人文的,都需要遵循心理规律,也都是心理电影。

记录片或风景片就不遵循心理规律吗?不是的,从选材、构思到取景,甚至片段逻辑的安排一样都要符合观众的心理。

文章来源:http://www.xinlisp.c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