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书评读书

《为你,耶路撒冷》——多少人献出了一切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211人  小久_ab87

我喜欢阅读由大量历史细节构造的故事,通常这样的书就像人文纪录片,呈现的资料丰富多面向,虽然,资料的组织与呈现也不可避免地有所选择,至少预设立场的做法已尽量自动克制,它呈给读者的不是有目的的说服,而是一种简单的信任:信任读者自己作出的判断。

《为你,耶路撒冷》就是这样一本用细节构造故事的非虚构作品。这是一本“旧故事”了,法语版初版于1972年,再版2000年,中文版2015年才来到我手上。它讲述的是1947年冬到1948年夏,在旧巴勒斯坦地区一个新国家的诞生:以色列。这个时间点以前和以后,世界格局中发生过许多大事件,无不与这个时间点紧密联系,这令人不由得怀疑,我们所在的世界里,时间到底是一维的、单向的,还是多维的、往返的,简直有点科幻感了。

在现代犹太人建国的同一个时间段里,印度迎来独立与随之而来的民族大分裂,中国内陆有两个党派拥兵捉对厮杀,这几个文明古国土地上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简直要挤爆当代史的“视窗”,令人目不暇接。这样的时势足以推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但是只有在大时代下面遭碾压的小人物们,于当时当地,切身地感受到一种无奈、一种悲哀。这本非虚构作品很好地关照到了这个体验。

所以,这不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书,而是为两个同样古老的闪米特民族在一个狭小地区的致命纠缠而惋惜,更是对近一个世纪以前“强权即公理”、“军备即实力”的国际习惯做法的反省。

书写故事的两位记者,一个是来自美国的Larry Collins, 另一个是来自法国的Dominique Lapierre。60年代末,他们用了两年时间走访48年战事的亲历与幸存者,翻阅了各个涉及的国家图书馆与私人图书馆藏资料,用时三年完成了这本700多页的书。在他们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以色列国家已建立二十余年,一代人的时光过去了,那些被迫流散各地的阿拉伯难民新生代已投入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斗争,历史开始卷土重来……不过,此时距离巴勒斯坦建国的《独立宣言》仍有近二十年时光。斗争是漫长的,仿佛没有尽头……到今天仍然如是。

故事的开始,是英国人在托管巴勒斯坦地区三十年后的撤退。过去的日不落帝国已渐渐黯然退场,甚至没能像在别的殖民地那样留下一套市政管理的遗产,因为耶路撒冷太特殊了,英国人没法真正施加影响。作者记录的一个细节,出现在书的后半部分,很好地说明了(或是嘲弄了)英国人的失败:武器禁运期间,犹太人从外面偷运进城的军械藏在煤油桶里,后来没有煤油可运了,就大量掺水。一次,一桶“煤油”在通过岗哨后滚动去仓库的路上漏了,一片水迹流在阳光下的土地上……偷运武器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偷偷看着守卫的英军,生怕他们发觉异常:水迹不像油迹那样留痕,没几秒钟就全蒸发完了!

而守护岗位的英军毫无察觉。借一个旁观着的白胡子库尔德籍拉比的话说:“这些英国人啊!他们打过多少仗,杀了多少人,他们损兵折将又有多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一个石油帝国吗?但油和水之间的区别,他们都搞不清楚。”(P390)

在英国人撤离之前,犹太人团伙与阿拉伯团伙的小型冲突就没停息过,英国人一旦撤离,就像把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野战场:两伙捉对厮杀,以狙击手和游击队形式为主,辅以各种自杀式炸弹爆炸攻击,城区轻易成了地狱。两方都使用类似恐怖分子组织的战术,不惜伤害平民,很难说哪一方更胜出。而从深谋远虑、精于计算来讲,显然犹太人占了上风。

例如,某个工程师提前两年就偷偷为守城做了蓄水池装置,使得城市供水管被切断仍然能满足守城所用;某位商人提前三年在美国各州收购废铁废车床,分几十批打包海运到港口外,静候到战争打响之后,马上将75000多个零部件凑合起来,组成能日产900发迫击炮弹和600万发子弹的微型军火生产线……

当然,左右战事局面的不但是军备,更在于作战人员的组织。犹太人的城市游击传统、情报手段、暗杀手段,显示一种高度严密的组织结构,这点是他们的对手难以企及的。在城市战役过程中分别有两个时间节点,都因为阿拉伯军官首领被杀而导致战斗人员的混乱无组织无效率无战斗力,显露出组织方式的弱点——或者,根本就是无组织。因为彼时的阿拉伯团伙,不过是一堆由各个“部落”临时拼凑起来的人群,严重依赖各个“部落”的首领个人作用,无法整体协调、协作。最逗的是一个细节:一次严肃的作战会议结束后,人们高兴地说:“开完会了!结果很好:我们各打各的!”……好吧,就是这么随性!

除了表面上围绕城市激战的两方,其实背后的参与者也来自世界各地。作者细心地用数字列举了来自欧美各国(包括苏联、捷克)运往战场支援犹太人的物资及资金运作,同时对照阿拉伯国家的内杠、英军对原来的阿拉伯军团装备与人员的抽离(此时取决于英美关系的逆转),形势与政策都已渐渐倾向犹太人一方。说到底,这场战事也是经济实力、政治结构、社会组织成熟程度的较量。从诸多资料看到,以色列国的建立,既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运动结果,也是西方国家大力支持的结果,这里面包括资金与装备的强大后援,来自美国。书中交待了犹太人如何通过民间贸易伙伴搞定美国总统的,所以即使国会、国务卿与白宫并不能观点与行动一致,以色列还是收获了来自白宫的实在支持——也就是说,美国政府中的白宫力量起了主要作用。

全书并没有着重强调宗教因素,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以色列建国主要还是个政治问题。即使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只是一个政治力量(类似政党),趁着时机在国际舞台中努力“炫”了一把,把事情做到底,做成了——成了政治上的赢家。然而我想到的却是几百年前一个穆斯林将军杀进西班牙格拉纳达后留下的那句悲凉的话:“没有胜者,唯有真主”。这话换过来说,“没有胜者,唯有上帝”,恐怕一样成立。人类为了资源、为了理念、为了利益、为了各种什么名义,似乎永远会争斗不止,谁会是胜者?没有胜者。

书中有不少对耶路撒冷老城区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和谐共存的描写,在杀戮场面覆盖以后,这些描写常常像图画的背景色一样忽然漏出来。即使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犹太人救助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救助犹太人,这样的细节仍有闪现。当然,他们都只是平民,都不是枪杆子的持有者。

合上这部书写克制、充满细节的作品,我好像刚从一个噩梦醒来。巧的是,有位书友正在耶路撒冷,发来一张图片:千年老城区,竟然和书中插图那个旧照片绝大部分重合,除了多出少数几个高层建筑,几无改变。人是换了多少代,老城的建筑仍然屹立,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更加需要守护与珍惜。

图片来自书友麦子 书中插页:老城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