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科学究竟是什么》

2016-09-25  本文已影响549人  yoyoDbh

科学一开始便是哲学的分支,然后有了科学哲学。

广义的科学哲学研究其实可被视作围绕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其以科学本身为对象,研究包括科学内部本身的概念、方法、机制、合理性等,以及科学的历史进程和关于科学的社会研究等内容。

一 科学是什么?

(一)科学未必来源于事实。

经验主义指通过自身的经验主观地看世界;

实证主义指强调感觉经验,拒绝通过理性去思考科学,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定律。

1 事实并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观察者的。

首先,眼见未必为实:人的主观经验不仅取决于视网膜成像,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因此,与观察者最直接接触的是他的经验而不是视网膜成像;

其次,事实是经过观察陈述加工的。

2 观察渗透理论:事实并不总是先于理论。

查尔默斯指出,观察事实不仅要求接受感觉刺激,还要求观察者本身拥有合理的知识及知道如何应用它们。

所以没有哪个事实和理论是相互独立的,这就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观察陈述有时会以观察者本身的知识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事实并不总是先于理论。

3 事实并非是构成科学知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需要接受校正的,科学知识及事实是相互依赖的。

4 观察是主动的公共的。

科学的观察是“有各种实践介入的观察”,减少了个人主观知觉的不确定性,使得知觉过于被动和不够全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很多科学论据的说服力,正是来自大量实际的和客观的检验,如此才使其主张得以持久。

如此这般,观察的真实性的力量在于其主张能够经得住一系列实践的、客观的检验。

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观察事实会绝对永远的正确下去。相反,正如前面提到的,构成一部分科学知识基础的观察结果,既是客观的,又是可错的。

科学哲学领悟的“客观”并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那种客观,而是指这种观测结果可以让公众直接地用客观程序来检验,但是这种客观有效性只是暂时的,因为这种观测结果是“可错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出现的新检验推翻它。

二 实验

科学缺乏可靠的观察基础,并非仅由于知觉的主观方面造成,为了验证认知的客观,需要实践介入,也即实验。

实验结果具有可错性,使得科学基础的可错性不单单来源于知觉主观缺陷,还有实验结果的可错性缺陷,也进一步指明了常识科学观的失败。

(一)避免理论和实验的循环论证

由于实验和理论均有可错性,要避免两者进入恶性循环的论证,我们首先要确保,预设的理论与正在接受检验的理论不是同一个理论。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实验结果虽然受到理论的渗透,但还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例如赫兹和汤姆逊的不同实验结果是源于实验设置的差异,而非持有理论的不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