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好书读书会诚善者美文美德简书会员优秀文集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2019-07-06  本文已影响5人  江雪阁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曾在埃及旅游,古埃及灿烂的文明只剩下金字塔和神庙等古迹,碑上的象形文字已经无人能懂。在卢克索的博物馆有一块珍贵的残碑,上面刻有几行古埃及文和阿拉伯文,考古学家通过解读阿拉伯文猜测出几个古埃及文,被当作解读古埃及文字的钥匙,弥足珍贵。古印度的文字也已经遗失在历史尘埃中,部分古代史和佛教典籍因为无人能够解读而湮灭。

中国出了个秦始皇,避免了文明湮灭的悲剧上演。他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让历史、文化、文明幸运地传承了下来。也许我们和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话会听不懂,但笔谈毫无问题,读古书,就像读古人用文言文寄来的文章,这是其他文明古国不可想象的奇妙之事。因为有了秦始皇,才奠定了大一统的疆域和郡县制度,才有了文明的传承,才有了屹立不倒的东方帝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五本纪。该本纪记述秦始皇的一生和其继任者秦二世胡亥的历史,以及秦始皇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公文和刻石文、司马迁的一些评论等,是秦朝最完善权威的历史记载。秦始皇最大功绩是统一六国,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最大的垢病是焚书坑儒,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寢,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实施严刑峻法,导致二世而亡。

西安咸阳的兵马俑博物馆,是旅游的必到之处。站在兵马俑坑前,没有人不被如此规模的队列所震撼,不被维妙维肖真人大小的陶俑所震撼。前排那些不穿铠甲的勇士,充分显示了秦人的勇敢和强悍,兵俑们神态刚毅,气势如虹,让人一窥而知秦朝的强盛。如此强大的秦朝,二世而陷入混战,让人唏嘘。后世为了江山永继,试图寻找出具体的原因:

难道是因为焚书坑儒事件失了士心?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就这场事件而言,周青臣没有错,作为近臣,酒兴之际媚于主上,这是所有的人可能为之的事情,说明他善于为臣。淳于越也没有错,作为刚清的学者自有一番道理,他说的也有道理,秦朝如果多分几个同姓王,也不至于二世不济就立马亡国了,这个汉深刻吸取了教训,同姓王的设立为汉朝的继续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功绩,要不吕后擅权的时候把京都长安的人都杀光了,当然同姓王叛乱是实力过大的问题,这是度上的问题。至于李斯也没有错,作为国相要求全国统一思想搞建设这是明智之举,在任何朝代开始建设时期,谁把思想很快统一了,就能够稳定国家,这是政治眼光。但是这件事情错就错在举措扩大化。一是可以限制闲谈政治,但是不应该动辄就杀,可以杀一儆百,但是不能见者就杀,否则就会以乱至更乱。二是你可以收书,把私藏变为馆藏,这是正常的手段,既达到限制私论,又达到保存古籍之功。三是闲论和朝论要适当区别,一大家独大,一言蔽之的左右,这是君上容易被蒙蔽,臣僚容易作乱的性格取向。

这件事说明秦始皇是容易被左右,取向偏激,不懂中和施政的人,下面意见极左或者极右的时候,要跳出定势去决策施政,即便有些观点极为认可,可以给八分肯定,朝堂不至于什么都出自一边。李斯后来的作乱,和二世合谋可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难道是建设阿房宫劳民伤财失了民心”

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2004年社科院考古所经对阿房宫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勘探,结果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考古队提出:整体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阿房宫并不存在。

杜牧二十三岁时(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作《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借古讽今,批判锋芒直指当朝统治者。杜牧的故事编得好,道理也先讲明白了。始皇帝这黑锅背着可不轻,“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坐实了横征暴敛;“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难道是秦朝的严刑峻法激发豪杰造反?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到大雨误了日期,被逼造反,刘邦带领刑徒去骊山走错了道路误期,逃入芒砀山造反,看起来确实是严刑峻法,官逼民反。但刚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根本没意识到这个弊端,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思考改革。

一是惯性作用。打江山的治国理念惯性延续,没有及时地战时政策调整为和平治国方略。

二是民风彪悍。七国之战、盗贼强人横生,民风彪悍和灰暗,统一后不会立马变顺民,似乎治国还得靠严。

三是内忧外患。六国刚平,胡乱边夷时扰,众人思想不定,内部小集团已有苗头,国内吏治创新设置还未稳定,而严法是最省力的措施。

探寻秦亡的原因,最著名的当属贾谊的《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唐代牡牧的《阿房宫赋》也写出了不同的警句。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