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同人再读《三国演义》

三国带给我们的意志

2019-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漫笔古今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名叫《蒿里行》,是曹操在十八路诸侯分崩离析、各自为战之后所作的一首诗。

董卓作乱,吕布助卓为虐,大汉天下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是曹操站了出来,耗尽家资,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贼臣,力求保卫汉室基业。

这本来是件好事儿。

可惜,最终十八路诸侯却各执一心,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初衷最后变成了“国破山河在”,“路有冻死骨”。

曹操很无奈,更是很伤心。从诗里我们就能看出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啊。

所以,这样的一个曹操,你说他后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乱臣贼子”,这是值得商榷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件事儿之后,曹操本人的“国家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他不再那么忠义、不再那么合群,而是开始孤独起来。

这也本是没办法的事儿。

人的意志总是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就好像那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不到19岁的孙权接下了哥哥孙策遗留下的江东基业。哥哥孙策是被刺客害死的,而父亲孙坚也是死于非命。

疆土未安,尸骨未寒,仅凭一条大江抗衡远方来客。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年轻的孙权接过了这项沉甸甸的遗命。

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个稚嫩的十八岁少年,却在20年后,擒杀蜀国名将、直到现在,也为我们所景仰的美髯公——关羽,关云长。

历史是很精彩的,有的时候也是很残忍的。

关羽直到死,也不会知道自己事实上是败给了一个姓陆的儒生。幸好,刘备在面对这位儒生时,虽然也败下阵来,却死得其所:人不可貌相,骄兵必败。

这两场战役,一场叫做“失荆州”,一场叫做“夷陵之战”,却都和这位姓陆的儒将有关,这个儒将,就是后来的东吴大都督——陆逊。

陆逊这个人,长期默默无闻,无论从相貌上、风度上还是名气上都和“大都督”三个字八竿子打不着。可就是这么一个格格不入的人,却成为了东吴集团后期绝对意义上的顶梁柱。

刘备的一生是坎坷的,却也是精彩的。他应该为了自己的一生而感到骄傲。所以,即便他因为骄傲而死,却依旧可以名垂青史,让后世人敬畏和学习。

最开始的刘备是一无所有的,没错,是真正的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不过,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没有,那么他就有了一样我们都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意志”。

坚韧的意志,让刘备与吕布称兄道弟;让刘备趋从于袁绍,整天对着袁绍喊“主公”;让刘备投奔曹操,低声下气;当然,也让刘备趋从刘表,望洋兴叹。

可是,后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46岁时收下诸葛亮的刘备,是58岁时上位汉中王的刘备,是60岁时克成帝业的刘备。这是意志的力量,是真正的英雄该有的样子。

这就是三国带给我们的意志。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论平生,担当了生前事,不计身后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