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该写一篇文章,体面的告别
01
9月一整个月是匆忙的,我几乎都在厦门度过,参与到一个新的项目中。
一方面感叹资源富裕的同时,一方面又苦恼增长不到预期,而对于过去一年的创业,也该正式道个别了。
22年7月,由于参与混沌的视频号大赛,连续更新了一个月的短视频,这让我跟老李再次产生了链接,而在前几年他曾在“在行”付费咨询过我校园市场的相关问题。
那个时候上海疫情封控刚结束不久,他从上海来武汉,我们沟通了一天的校园社区项目,而此时我正好也在找新的项目机会,后续很快的加入到InSchool项目中担任合伙人,负责整体运营工作,后续又接触到大董、包子、黑莉等一个很棒的创业团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725/712f11b796dd4c3a.png)
关于社区项目的变现,我们总有一个很美好的假设,那就是流量+算法,能够对接广告主实现变现,毕竟每年大量品牌会进入大学生群体之中,但很遗憾,除非达到绝对的流量优势(或精准流量),否则流量并不等于商业价值。
当然,对于校园流量的变现问题,我在加入这个项目之初,就有提出,公司也在寻找广告业务的合伙人。而吸引我加入社区项目的一点,还是在于圈外人都不知晓的“校园表白墙”有着大量的流量,却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各个账号,并且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如果能有效的组织起这部分流量,商业机会一定存在。
而所谓的组织运营,并不是靠一个团队运营几十、上百个账号,那样已然失去了账号灵魂,用系统的方式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流量沉淀,为我们尝试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将小程序(APP)与私域社群、朋友圈打通,验证为有效的方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725/efd32e6e74d7535c.png)
但一校一策的运营思路,看似正确,却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成本,比如我此前参与的智联招聘、贝壳找房的校园团队都有400人全职的规模,而在校园行业鼎盛的那几年,如美团、饿了么、京东等都有不低于这个人数的全职校园团队。
流量的无法快速聚合,以及广告业务的衔接不够,导致InSchool项目的商业闭环无法实现,参与进来的学生团队通过社区工具,能够提升收益,但公司无法获利。
我们花费几百万,独立开发了APP、小程序、H5,以及社群推送机器人,并且在跟微信、企业微信的规则博弈之中,进行了大量试错,在此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聊沟通。
但从今年2月开始,InSchool虽然停止了更新,但服务却未暂停,这也算公司给一起加入创业的同学兑现的承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725/61b2dab8fe99ec0a.png)
02
创业有的时候,就是很残酷又让人时常兴奋。
今年1月份,我们在上海开优秀圈主见面会,圈主为我们每个学校社区圈子的负责学生,当时大董做技术层面分享的时候,提到了ChatGPT,那个时候GPT3.5上市一个多月,已经百万级用户规模,我们只是当个新技术听着。
而在过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已经众所周知了,ChatGPT用户突破一个亿,这个用户增长速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包括我们每天使用的微信,或者海外的Facebook。
于是我们开始在InSchool社区中植入GPT的回答能力,以及借助我们已有的私域运营工具,在社群内提供互动提问,快速的覆盖了上百所高校。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725/eb934e2f25296f75.png)
后来则是孵化出了单独的产品“万能小in”,但依然是斗智斗勇,小程序上线三天被封掉,用H5、公众号、微信群的形式提供服务,而如今随着微信小程序政策的放开,小程序已经重新上线,并且也上线了PC版本。
万能小in充分总结了社区项目的失败,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工具,直接采取了付费使用的模式,即使当时有一大批可以免费使用ChatGPT的产品,这就倒逼我们做出用户值得付费的卖点,于是有了后续的论文、PPT定制等功能,一键生成最终版本。
万能小in的项目,在如今无疑是成功的,盈利能力完全正常,这也非常依赖于老李转型的决绝,大董技术能力的支撑,以及核心团队里唯一的女生包子起到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725/9f0b5c0350b8d1ae.png)
但在用户量从0到100、1000、一万、十万之后,随着产品迭代的完善,我不得不承认,我传统校园运营打法的失效性,传统的校园运营,无非就是学生团队、校企合作,但这均是偏私域的打法。
而在一个工具产品,快速起量的过程中,通过优化素材,在公域平台上,一旦实现ROI大于1即可快速进行放量,尤其是我们这种充值模式的工具产品,先收费后提供服务。
相比对接校园大使、学生社团、自媒体的繁琐性、非标性,如抖音的投流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的获得用户量,并且一定程度更为精准,而朋友圈、百度的公域流量均可尝试,相对而言,小红书、知乎则适合不同的玩法。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这段经历中,对于工具性产品的公域获客有了新的认知和尝试,但毕竟不是我主要的职业方向,于是我选择了退出,这段创业经历体面的结束。
而如何用学生团队在公域中获客,成为一个有趣的议题,后续我在高途教育做校园业务顾问,尝试高途的大使团队,通过小红书进行引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725/2a9fbfdba4a32bca.png)
03
前几天直播的时候(我现在直播完全随机开),有学生问最近工作不顺,应该看哪方面的机会,其实这类问题,我个人早已回答过,那就是不要在当下看机会。
职场人,最适合的跳槽的时机,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低谷期,而是在上升的舒适区中,因为只有这个时期,我们对于下份工作,才会足够谨慎,以及说的直接点,需要足够多的筹码才能打动我们。
相反在低谷期选择跳槽,可能平薪就会离开,因为太想要快速逃离了,最终很难实现薪资上的跃迁。
今年1月份,其实属于InSchool项目的低谷期,但我毅然也交钱行权,也是因为相信老李以及这个并肩作战的团队,而如今的离开,则是基于项目的商业化已然清晰跑通。
我自己带过的一些学生,遵循我上述的跳槽思路,还在校园业务圈子里的,如今已有一批年薪五十万、六十万的了,但凡尔赛的说,这也给我自己埋了一个坑,如今我在厦门的新项目中,很难给这群人开价了,因为真的有点贵了。
在9月30日,我个人正式跟InSchool、万能小in项目交接完毕,感谢参与项目的学生、渠道这一年的陪伴,从初期遭受的大量质疑,到后续由于项目结交到的哈尔滨、辽宁、内蒙、四川、重庆、浙江湖南、云南、广东、福建等等省份新的兄弟,感恩这一段旅程。
我是孙凌,操盘多家名企校园业务,长期专注于大学生群体行为研究,欢迎留言、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