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故事散文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2021-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明谙

看到简介的时候我还是疑惑的,我心想这是一本写理论的书呢还是关于方法论的书呢。因为前者相比后者更容易精彩。讲理论的话,比如人沟通方式的分类、各沟通方式的特点、来源、转变、进化,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该怎么样做。但是想想,这样好像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沟通,是个自古便有无法考证,每个人有自己的知识的学问。看来这是一本关于自己对于沟通的理解的书,也就是作者在向大家说着他的道理。那我不知道会写的怎么样,因为这样的道理难的可不是知道,而是怎样做到。

我且一章一章的写吧,这样的书因为各章节的联系不是很大,所以分章而谈是更好的阅读感悟方法。第一章看完我并没有什么感觉,于我而言,只有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一句有点意义,其他的更多是一些自己成功案例的介绍。像是一个商人的推销,而不是学者的讲解,不过这是商业时代,是出版图书,我就继续看下去吧。

是什么蒙蔽了爱呢,这点我想我和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是我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当我们看别人时,是出发于我,当我们听别人时,是落脚于我。毫无疑问,自私、以我为主是人类的天性。并且我并不觉得这是不对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先从别人想是不可能没有意义并且不对的。那我们应当是怎样做呢,就是换位思考。并不是常说的那种为他人着想的老好人思想,而是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这样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作者的意思是要理解别人,而我觉得,了解比理解要好,理解是圣母的想法去消解问题,而了解有助于我们做出最合适的应对。区别是什么呢,如果一个身边人因为事情和我发生了矛盾,作者希望你能理解他这么做是因为他今天心情不好,或者什么其他的原因,要理解他。我的思维方式是,他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是正当的原因还是仅仅是他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应当安慰他还是有没有办法直接释放掉他不对的想法还是可以达成他正当的目的。比换位思考更好的是上帝视角,跳出当事人的角度直接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问题,这个思维在解决非情感问题而是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格外有效。里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对于个人来说,鼓励做好事比禁止做坏事达成的效果更好,我还知道有一件话,法律就应当是规定人们不许做什么而不是必须做什么。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想就会更有价值,人是有向善之心的,道德是人们会追求的东西,而法律是规定人们的底线。希望别人做什么必须要是鼓励的口吻,而禁止做什么则要有严厉的处罚。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句话是第三章最值得看的话。还是强调了客观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总是能够客观理智去看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睿智的人。害怕会造成误解,我便解释一下。总是客观理智,并不是要我们没有感情,失去愤怒而抗拒、喜悦而倾向的情绪,那太无趣了,并且会有很多害处。情绪必须要有,但是要尽量让情绪少地去干扰我们的判断和决定,这才是要练习的。在亲人和外人的争执中,即便是亲人错了,我们当然毫无理由的维护帮助亲近的人,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认同他们的做法。事后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好的地方在哪,避免以后再次出现,这才是我的意思。回到这一章节,这句话可以一看并感悟些东西出来,其他的内容就不是很能说服我了。作者要我们分清观察和评价,他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不要把自己的标准默认为通行的标准。可是他表述的方式太过苛刻近似于说话带着形容词就是一句不客观的话了,因为这个形容词是什么意思到达什么程度也是一件主观的静态事情。天哪,那么说话也太难了,说话也太无趣了。何况本段的第一句话,他引用证明观点和章节总纲的名人名言,在我看来也是一句评论而不是观察。怎样是观察呢?在我看来,“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目前认为的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所以,就学习两句话吧:客观的去观察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不要把自己的标准默认为通行的标准。

关于沟通,我相信无论怎么写都是这三个方面:看、想、说。到目前为止,本书也是这个内容。第四章题为体会和表达感受,兼顾了想和说。实际上想的内容并不多,主要说的是要准确表达你的想法。我觉得呢,我认为学会最合适地表达你的想法是最好的,不过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在因他人而高兴地时候,学会表达喜悦是很重要的,这是对让你快乐的人的反馈,帮助你们继续好的友谊。因陌生的人不高兴时,表达感受多数没什么用,但是如果你认为表达有助于停止这种情况的话,就可以说说。最重要的情况是什么呢,你的亲朋好友,给你带来了负面情绪,这时候是最讲究表达艺术的。话不能因情绪说重了,因为这些人不像陌生人,是没有办法说完就不见的,因而不可负气伤人心。又不可以默默不言,这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郁结在你的心里。那怎么说呢?话可以温和,态度必须坚决明确。

第五章的内容虽然文字浅显—这也是本书的普遍,但是这一章却是我认为很有启发的一章。我至少想到了两个东西,一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没什么羞耻的。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想法、需求是我们不好意思开口的,但是无论你说不说,这个事情确实存在了,不因你不说而消失。如果不是无关紧要的事的话,那么是要坦诚地和其他当时人谈谈的,不过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我也不觉得这是说什么大道理可以解决的,还是得在孩子小时候就营造这样的氛围。二是我们说好都是习惯于从自身出发。说实话,哪怕我尽量理智了,我也只能尽力做到思维上是考虑了对方的,在说话上每一句都要客观,真的是太难了。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和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健康成长。加上一句话,立刻情境、语气、态度、状态、关系就不一样了。不得不说我们平时都会习惯性的像第一种那样说话,但是第二种确实比第一种听起来悦耳让人听得进去。我们的感受可能会是这样的吧,因别人快乐快乐或痛苦,因别人痛苦快乐或痛苦。我相信大家都会是因别人痛苦而痛苦的人,同理心,是人类最基本的最美好的品德之一。然而,是否因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可是一个需要扪心自问对自己回答的事情,嫉妒艳羡之心,不用克服,但是要正确对待。

不得再次不感慨好好说话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一句话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理解的权利就已经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他的听众。我们说话,沟通,很多时候不仅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得兼顾别人的理解。我想让你关上窗户,你去把窗户关上,很精准了,但是不如请把窗子关起来好,更不如可以帮我把窗户关一下吗好。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放在平等或者稍低的位置,而不应该是命令式的冷漠的语气。自我反思,在亲密关系里其实我自己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很多时候我更喜欢的是把我的意思最精准严谨让人无话可驳,而不是亲密地让人不由软化。然而和亲密的人沟通不是辩论啊,我们不是要赢,对我们爱的人,我们就该输了啊。

这两章的内容是关于倾听的,关于倾听最早的学习我是来自于老师们的口头禅。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老师喜欢说听话要听音这句话。因为老师们说方言的缘故,开始的时候我一直是听成听话要听清的,后来才理解了什么是听音。不过想来这个顺序也是没问题的。首先要听清楚人家的话,这点要认真,不可以心不在焉,然后呢,要停懂话的意思乃至缘故,这就是要用心要去想了。到这一步,那就是一个不错的倾听者了,怎样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呢。不仅可以让人家说,还能帮助人家说的畅快。我练习过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注视着说话人的脸,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反馈。书里有一个地方很有同感,在别人说的尴尬时候,可以打断他们,对于朋友和下级来说,这是个很贴心的举动。和领导沟通做领导的倾听者是比较困难的,太过正经就不够活泼,嘻谈笑言又怕不够尊重,这是要根据对方性格仔细感受把握尺度。有很多事情做很简单,做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木桩一样听别人说一下午,是个倾听者,和人兴高采烈聊一下午,也是倾听者。倾听这类事情最难得事情是它从来都不会告诉你做的怎样,没人给你评分没人给你答案,甚至你倾听的人都不知道你到底做的怎么样。

第九章听令人动容的。作者为一个常见的情绪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总是会遗憾、后悔、懊恼、讨厌做错了的自己。悔恨的情绪没有用,人应当爱自己,爱过去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爱那一瞬间卑微的自己和伟大的自己。当我们做了意见错误的事情的时候,不急着否定自己,想想自己为什么做了这样的决定。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十足的坏人,我们只是还有些地方没做好。每个人都会委屈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用想着我被逼做的,我是选择了做这个事情并坚持至今。做着不喜欢的工作的人会因为自己对生活的区服而失去自我认同,但是是因为报酬还是因为害怕擅自改变失去所有呢,这背后是不是为了尽自己对爱人对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呢,。我们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有其他更在乎的东西啊。

愤怒是因为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我还听过一句话愤怒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无能。其实这两句话意思也是一样的,愤怒是因为别人没有满足你的预期,你没有办法让别人按你的意志行事。因此我们必须发现一件常被忽略的事情,愤怒是因为自己的情绪产生,是因为你怎么看待,而不是别人的错误。我等的人迟到了,我干等了他一小时和我刚好也迟到了一小时,虽然对方的行为毫无变化,但我们的应对可能大不相同。所以,如果要愤怒,我更希望愤怒是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的愤怒。正如我一贯的观念,没有用的事情要尽力避免去做,我希望愤怒并不是因为一个人失去了他掌控情绪的能力,不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压力。愤怒其实在一些时候是可以提醒对方事情的重要性、产生一点恐惧情绪,这对解决问题减少以后产生问题的几率是有帮助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控制好愤怒的分寸。还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当你开始指责别人的时候,别人立刻就会本能的抗拒听你话里面有用的内容。对于你来说,可能多是因为这件事,然而当你责备别人,听者更多会觉得这是对人的不满。当附加情绪于观点的时候,效果是不会如意的。

这段想思考两个问题,惩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惩罚是否能达成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惩罚大多来源于地位高者的愤怒,我想甚至可以总结为亲君师三个字。亲很好理解,父母等长辈,君可以广义为领导,师则是教师以及监狱看守所少管所这样的机构。他们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让他们来回答,我想将是异口同声的“为了你好”,所以我们还是就原因来推断目的吧。根据我的观察,父母的体罚多是因为愤怒地想给孩子点教训,领导的惩罚多是为了显示权威以及震慑他人,老师的惩罚无法准确形容,因为方式较多并且因人而异。国家机关呢,不如说是处罚、判罚。主要目的是维护法律的严肃,其次才是治病救人。所以我们大概知道了体罚大多情况是怒气的顷刻宣泄,其他责罚是对当事人的教训。我想,对别人的惩罚目的最好还是为了让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体罚却传递的是我没有办法通过道理让你明白道理,只能打你。这哪怕达成目的了都会留下后遗症。这是最后的无奈了,而不该是常规手段。其实我并不反对体罚,在有的时候,体罚能够快速的表达你的态度,但是在动用之前最好先想好是否到了这个地步。

最后的内容或许有很多的角度可以去解读,但是我最愿意的角度是勇敢。我懂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这是我听过最无奈的话之一,有的事情我们明白,但是我们就是做不到,哪怕做了,也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向好要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然而,勇敢一点,敢于做才是可以让我们人生不一样的意义啊。困难,想要变好怎么会不困难呢。习惯的拉扯,随遇而安思维的笼罩,早就被消磨快要消失殆尽的毅力的嘲讽,太难了啊。然而,我觉得的是,哪怕我只向前走了一米,也比停留在原地不动的自己要可爱啊,当走了一米后,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我再走一米也不会是什么让我痛苦的事吧,可以做不到,但是不要缺乏做的勇气。可以输,怕输就太丢人了。我的微信签名用了很多年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了,还敢前行。我莫名的迷恋孤身一人对敌冲锋的悲壮气概,崇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我们不必放弃所有与千军万马与全世界对抗,踏出这一步,你就是自己的孤胆英雄。踏出这一步。

其实这一段我写的已经和原文联系不大了,作者希望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想法并从好的方面去满足;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并表达感谢。从单个章节看教了我们一些具体的思维,而处于全书的结尾,我更想说的宽泛一点,我们都不乏这样的经历:看到一句话、有一件小事、某一个瞬间,我被感染被震撼被刺痛了,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涌出,我立志要做更好的自己。然而在经常的失败半途而废之后,我们也完全接受了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庸碌之人,对于改变的渴望越来越弱。世事之艰,唯在于恒。无论是读书还是健身还是学习,做一点就比以前好一点,朋友们,做下去吧。

说回到原著,空余时间边看边想边写,读完这本书大概花了我半个月时间吧。我要说,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话和值得学习的沟通、思维方式,我获得的比看之前预料的多,我向作者完全地抱有敬意。这本书并不会让我们立刻成为高情商的沟通大师,但是如有所获的话,我们已经是一个更加温和美好的人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