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诗经》:国风•鄘风•柏舟:至死不渝的誓言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漂浮。这里形容小船在水中漂浮不定的样子。
柏舟:用柏树制作的小舟。
中河:即“河中”,河水之中。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
两髦(máo):髦,通“髳”,额头前的留海,垂到眉毛左右的位置。两髦:古代的一种发型,古代未成年的男子前额头发分向两边披着,长齐眉毛,额后则扎成两绺(liǔ),左右各一。
维:乃,是。
仪:匹配。
之死:至死、直到死亡来临。之,至。
矢靡它:没有其他。矢,通“誓”,发誓。 靡它,无他心。
母:母亲。
天:一说“老天爷”,一说“父亲”。
只:语助词。
谅:相信,体谅。
河侧:河的两侧,即岸边。
特:匹配。
慝(tè):一说通“忒”,变更,更改。一说指邪念,引申为“变心”。
品读[国风•鄘风•柏舟]
* 以“柏舟”自比,身虽飘零志不移。
* 对爱情心有所属、至死不渝。
* 对于婚恋自由的强烈渴望。
* “共姜守义”的故事。
柏舟之节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
柏舟之痛
比喻丧夫的哀痛。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
【大白话】
只有经历了天气最冷的时节,我们才知道其他植物都会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幼时剪发为之。年虽成人,尤垂于两边,若父死,脱左髦(mao2),母死,脱右髦。亲没不髦,谓此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古人小时候把头发剪成“两髦”的这种发型,之后长大成人,也一直留着垂在两边,如果父亲去世了,就剪去左边的,如果母亲去世了,就剪去右边的,如果双亲都离世了,就不再留“髦”了。
“夫修于家,妻则而象之谓之仪,故‘仪’训‘匹’也。”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古时候家中丈夫是起到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妻子则服从顺从于丈夫,这就称为“仪”,因此也引申为“匹配”之意。
“母之于我,覆育之恩如天罔极,而何其不谅我之心乎?不及父者,疑时独母在,或非父意耳。”—【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这位女子感叹)母亲对于我来说,她的养育之恩就如同天一样伟大而重要,但是为什么却偏偏如此的不体谅我的心意呢?这句没有提到父亲,可能这个时候父亲已经过世或者不在了,所以唯独只有母亲。
“妇人在室则天父,出则天夫。” —【晋】杜预
【大白话】
没有出嫁的女子,还在家中的时候,父亲对她来说就是“天”(最高的服从对象),出嫁之后,那么她的丈夫则是她的“天”。
“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西汉】毛亨、毛苌《毛诗》
【大白话】
(《鄘风•柏舟》这首诗是)共姜自己的爱情誓言。卫国的共伯早死,共姜是他的夫人,守寡守义,共姜的父母要强迫她改嫁,她发誓不同意,所以写了这首诗歌来拒绝父母。
“《柏舟》二诗,一为贤臣忧谗悯乱之作,一为烈妇守贞不二之词,皆可以为后世法,又皆冠于二《风》之首。”—【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两首都叫《柏舟》的诗歌,前一首是贤德的臣子因为忧心佞臣谗言,怜悯政局昏乱所作,后一首则是以为贞洁烈妇,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爱情之词,他们坚定的信念都可以被我们后世人所学习效仿,而且也都放在了两部国风的第一首,都是非常出色动人的诗歌。
读经典《诗经》:国风•鄘风•柏舟:至死不渝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