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读书笔记

笑声背后不一定是幸福|《皮囊》

2019-01-01  本文已影响8人  燕飞宇
元月一日选择这本书,是疯了

很少时候关注作家,也是第一次第一本书看地磕磕绊绊,第一次有了认识作家的冲动。

百度介绍。蔡崇达,1982年5月27日出生,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百科上有他的一段视屏,估计是年轻的时候。个子不高,偏胖,国字脸,脸上有明显的痘痘粉刺,属于那种放在人群里不容易显眼的人。

读一个人的作品首先感谢他的创造,感谢他创造出一方天地,一些人物,融于我们这不太有趣的现实。前提是我们都知道这是创造。有一句说烂了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然读一个人的作品,长时间用他的视野,他的语态看生活,最后作家总会一点一滴,不着痕迹地显现出来。比如贾平凹先生大量文字纠结于陕西的那一茬土地;比如刘震云老师的走出延津,家长里短的琐碎终将还原了他的成长环境;比如龙应台的大江大海笔触延展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历史背景下的市民生活,她的《目送》、《亲爱的安德列》……很多很多人,虽然从未见过,甚至忘了他的名字,但只要遇见一本书,或多或少你会感觉到作家的棱角,作家的性格他的喜好,甚至他可以较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蔡崇达就像是天外来客,他破坏了我对作品的认知。

黑色浓烈的作品并非没有见过,余华先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很多时候我捂着嘴巴用力的呼吸,也需要打开窗帘透透气才能继续;苏童的《十九间房》;很多关于文革时期的作品比如《雪城》。你永远不能想象人性的底线、人性的坚韧可以抵达哪里,但这些作品描述的都是我看不见的生活,是过去了的生活,与我是有些距离的(不管时间还是空间的)。我依仗这些来解读现实,理解人性。

对了,贾平凹的散文蛮接近现实,他写母亲,似乎就是我的母亲,很多我以为早已忘掉的童年在他的散文面前又都突然造访……我是感激他的。蔡崇达《皮囊》算散文吧,他也写父亲,写母亲。可我只看见生活的狰狞:贫穷、父亲的半身不遂、弱小母亲的自尊,生活所有狰狞的故事集中一起放在一个家庭里承受,于是我不得不每完成一个篇章就放下书来休息一下。摘抄一个片段:

最后,是父亲挣扎着调动脸上的肌肉对我笑,但爬上脸上的滋味太多了,那个笑,终于扭曲成一个我描述不出的表情。

《皮囊》的推荐语有一句“文如其人的真挚”,有一句“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我生气我信了。

百科视屏里的蔡崇达看起来不爱表达,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他82年的,我88年,几乎是同龄人,找个最牵强的连接,抵达他说的那个生活。

想起面具,面具何尝不是皮囊。在这个匆忙行走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背负着很多身份,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是兄弟,是朋友,是行人……可任何情境不允许一个人360度立体呈现,妻子只要丈夫的角色,儿子只要父亲的角色,医生只要病人的角色,老板只要员工的角色……于是你以为笑声背后一定是幸福吗?

新年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