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读]寒冬有暖阳-主流媒体持续发声区块链
区块链寒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区块链媒体陷入倒闭潮。今年1月份时,区块链媒体还是资本最看好的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区块链自媒体。还不到1年的时间,随着币价崩盘、融资难度提升,大量区块链媒体陷入倒闭状态。
好消息是,在新兴区块链媒体惨淡经营的同时,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开始持续为区块链发声,典型代表是“人民日报”。从2018年2月,人民日报发布整版区块链专题报道开始,区块链就不断出现在人民日报和相关媒体之上。特别是 在2018年6月份,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创投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专门针对区块链的资讯平台“人民创投区块链”,每天持续推送人民创投关于区块链的相关文章。
主流媒体的持续发声代表了区块链技术正在逐渐走向大众、走向落地。当前,在监管机构坚持的“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方针下,通过更换名字、更换形式的假落地、真集资的区块链项目将受到持续打击。但是,真正能够产生实际价值的区块链应用将逐渐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快速发展。
这里对《人民日报》近期涉及区块链的文章进行摘要和分析。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0日 03 版)发表文章“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国际论坛)”。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12/10/nw.D110000renmrb_20181210_2-03.htm
完善金融体系、发展服务业是高质量增长的桥梁。中国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丰富金融投资产品,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疏通投资者和需要集资的优良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其金融媒介作用。近年来,加密资产和区块链在内的金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金融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给未来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但如何对这一新领域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管,还需摸着石头过河。
此处对加密资产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作了正面评价。区块链技术能够加快金融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这已经是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也必将在未来发挥其作用。目前国内政策层面对加密资产一直处于高压状态,一方面是由于这项新技术被大量应用于传销、诈骗等非法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对加密资产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未来随着监管政策和监管技术的完善,加密资产和区块链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应用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9日 19 版)发表文章“曹妃甸建设现代滨海新城”。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11/09/nw.D110000renmrb_20181109_2-19.htm
10月12日,随着曹妃甸新城与北京创到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建设正式签约,原曹妃甸大数据产业园正式升级为曹妃甸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成为京津冀地区首个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首个区块链试验区。
目前比较活跃的区块链产业园:曹妃甸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杭州区块链产业园;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0日 06 版)发表文章“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设立”。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10/10/nw.D110000renmrb_20181010_6-06.htm
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8日正式在海南生态软件园授牌设立,这意味着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发展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正式拉开序幕。
同日,作为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平台,由海南生态软件园和牛津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共建的“牛津海南区块链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时,园区牵手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共建“区块链制度创新中心”。
据介绍,海南省工信厅于9月30日批复设立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
海南自贸区(港)区块链试验区的出现让众多出海的区块链企业有了回来的可能性。火币中国总部目前已正式落户海南生态软件园,并相继开展“海南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服务基地”,"火币大学GBLP课程"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