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浅读“林清玄”先生

2021-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瓦尔登湖的蓝色乡愁

很多年前,在《读者》里读到“煮雪”,立刻被文章里的浪漫主义情怀所吸引。雪,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却被作者赋予爱情的遐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内容颇为有趣,细品之下让人不经莞尔,文章署名“林清玄”。

在那之后,有一次逛二手书店,在一排形式多样的散文书籍里看到一本宝蓝色的书皮,那份深邃的蓝让我立马想到了夏夜的天空。书皮左上角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整座山仿佛被月光笼罩,泛着银白的光,画面说不出的静谧美好。一看书名《林清玄散文》,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

后来那本书跟着我几经辗转,从出租屋到新房,始终不曾离开过我的书桌,里面的内容我总在反复咀嚼。林清玄先生喜欢苏轼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殊不知他的文章对我而言,就是一盘又一盘的清欢——在我烦躁的时候读他能让我内心清明。在我失意彷徨的时候读他能获得重整旗鼓的力量。在我心灵备受创伤的时候读他能得到内心的滋养,仿若鸡汤。

记得那年,我刚刚结束了一段恋情。读到那篇“法圆师妹”时,忍不住地潸然泪下。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一个尼姑一个军人。他俩身份特殊却又互生情愫。后来,一个为爱以极端的方式脱离寺庙,一个坚持要等到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再去找她续写爱恋。然而世事又怎能如人所愿,他俩一次次在各自的选择里阴差阳错,终成遗憾。

这个故事触动了我的痛点,于是眼泪啪嗒啪嗒落在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后来每读一次,那种疼痛的感觉就会在内心苏醒,但却不像第一次那样强烈了,时过境迁,现在读来仍有遗憾,却不会疼痛。先生的文章,让我明白:事世无常,缘份天注定,半点不由人,遗憾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林清玄先生一生写了两百多本书。文字素材大多取源于我们身边每日司空见惯的小事,有时甚至是脚下的一草一木,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一旦进入先生的视线再经由他的内心发酵,酝酿出来的就是充满禅意和思辨的人生哲理。

感觉先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人生:我从何处来?我到何处去?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说实话,愚钝如我也在十几岁时思考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想不明白。先生的文章,充满了对生命的求索,通过他的思考,我似乎也悟出了一点人生的真谛——我们的不快乐是比较出来的,我们的快乐也是比较出来的。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欲望的风筝,被一个叫“名利权钱”的线牵着,所以我们总是患得患失,唯有不去跟别人比较,方得快乐的真谛。

如果一味要比较,就和过往的自己比较吧!在有限的生命里,在有限的认知里,深挖自身的潜力,把自身看成一口井,每天挖一寸,锲而不舍,终能品到生命甘甜的泉水,获得丰沛的人生。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星空,林清玄先生的大脑仿佛被上帝吻过,那么的善于思考。然而光有聪明的大脑还不够,他的内心必须是柔软的,柔软心是慈悲心的前提,所以晚年的他才会与佛法有缘。聪明遇到善良,善良遇到善感,于是一颗七窍玲珑心被洗涤得更加的纯粹,像一块璞玉,虽被普通的外表所包裹,但内里却呈现出温润的质地。他的文字像一池莲花,尽管外界的空气偶尔污浊,人性的土壤时有淤泥,但他却能剥开生活的泥沼,开出清洁的莲花。

他笔下的人性柔软且有温度,他笔下的草木馨香且有感情,他的世界充满禅意却又处处体现对人世的悲悯。像《黄昏菩提》《温一壶月光下酒》《平生一瓣香》《发芽的心情》等等等等……他的文字浩若烟海,却又独自成林。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鲜活的思想主题,就像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虽然整棵下来,枝繁叶茂。但却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这源于他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由外及里的深入探索。

2019年,先生去世,我一直在断断续续读他的文章,但一直不敢写跟他有关的只言片语,怕唐突了先生的美好。今日,再次听到先生的文章,心潮澎湃之下,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

只言片语,寄托我对先生的喜爱之情,感谢您一生像一棵不断发芽的树,把这么好的劳动果实,留在人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