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 “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复盘成甲老师写的《好好学习》,这本书比较奇特,主要是讲述如何学习的底层规律和方法。来看看它涉及到哪些内容,我们又从中能够学到哪些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好好学习》的作者是成甲,用时下的话说,他是妥妥的斜杠青年一枚,明明专业是景区设计,却偏偏在学习方法的研究上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写成《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一书,为迷惘中的人们解疑释惑。
本书基本上围绕这么几个点来叙述和展开,从对普通知识的理解,到临界知识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临界知识,再到最后作者总结和分享的核心临界知识几个部分,告诉大家如何避开低水平奋斗陷阱,真正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会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知识”是什么?
成甲老师定义“知识”是: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作者表示,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以这样一个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基础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数据管理。在这个维度上,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等等。举例子说明就是你从书中看到一个知识点该怎么保存,在微信看到一篇干货文章应该怎么收藏,从干货分享群学到一个新技能该怎么记忆等等。这是对数据本身的管理,对这个维度的技能学习感兴趣的书友,还可以参照李参写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和萧秋水写的《有道云笔记·记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个维度是信息管理。我们学习了那么多零散的知识,该怎么进行管理呢?所以在这个维度上,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组织起来强化这一过程,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怎样运用PPT来整理知识点?这样的学习内容也有很多,前阵子很火的《学习之道》和《刻意练习》都是很好的教材。
第三个维度是底层规律。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这话说得有点玄,底层规律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称为“临界知识”,是藏在表面定律的背后更加广泛和通用的普遍原理。
学会以上三个维度的技能,就算是掌握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衡量我们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我们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知道了内容然后作用于改变我们的行动,信息才会变成我们的知识。
但是,知识与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普通人受所知有限,可能很难想到火箭怎么造出来,但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还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作者称为“临界知识”,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块内容。
韩寒有句名言,听过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这是因为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也就是临界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激发我们持续的学习热情。
“临界知识”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认知优势,不仅在于数量,还在于认知深度和广度,以及知识获取的速度。
简单的认知是对事物本身作出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是自己的直观感受、应激情绪、过去的经验,这种回答只能解决当下的一个特定的问题。
深度的认知是通过思考,找出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根据实验验证或者有数据支持下得出结论,这些深度的答案能够解决类似的很多问题。
这里可以对照我们之前复盘的《思考,快与慢》里讲述的思维的两个系统,即简单认知一般启动的是系统一,深度认知需要启动系统二。
工作和生活中,很多看起来复杂多变的系统,其实是有背后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这些基本规律也是临界知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步骤:
①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之所以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是因为你会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拥有好奇心,好奇心能促进你不断地钻研,为心中的疑惑寻找答案。互联网带给我们很多便利,我们可以从网上购买这个领域的经典教材进行学习,也可以看名校公开课,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②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互联网时代,有一种商叫“搜商”,即如何通过搜索来迅速找到我们所需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我们进行深入搜索,尽量找到一手素材,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个知识的适用范围以及可能的局限。
③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解释这个知识。
这一步是寻找临界知识的关键,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比如巴菲特擅长的长期投资,中国投资比特币第一人李笑来,背后的逻辑可能是“复利效应”。
④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当找不到背后的逻辑时,我们可以查找相关领域的论文,看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或者自己思考出一个逻辑合理的假设,用这个假设去验证事实。
如何学习临界知识,三招厘清路径:
第一个方面是两个心态:
一是绿灯思维。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当我们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这种心理叫”习惯性防卫“。因为它的存在,对我们接受新观点、新方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学习临界知识前,必须克服这种心理,建立绿灯思维,对任何新观点或意见,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相信任何观点和意见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必然有对我有用的地方。
二是以慢为快。就是二八原理。我们要以慢为快,其实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
书山有路勤为径,越是像临界知识这样重要、核心的知识,我们越要下慢功夫,如曾国藩一般“结硬寨,打呆仗”。对每个知识点要进行深刻的理解,不能为了追求学习速度囫囵吞枣,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第二个方面是三个习惯:
一是养成记录的习惯。如实记录每一件重要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包括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发生。习惯做记录的好处,就是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办法,少走弯路,同时逼迫我们主动去思考。
二是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定期地去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作回顾,增加思考,才会有更深的认识。具体可以分为周/月度回顾、年度回顾、五年以上的回顾。每一种回顾侧重点不同,周/月度回顾侧重于审视问题解决思路,年度回顾侧重于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五年以上回顾侧重于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三是养成付费购买的习惯。如今这个快节奏时代,缺少的不再是知识,缺少的是时间,我们需要从海量的知识碎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是很耗时间的事情。通过付费形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用别人的整理成果,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才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临界知识学习上。比如得到里面讲述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第三个方面是三个方法:
一是反思。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反思能力呢?有三个方法可以应用: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二是以教为学。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也会反馈回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认识。
三是刻意练习。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即分解大任务为一系列小任务,然后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即将一项项小任务组合成一套综合训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即在更广的范围内,对能力单元之间进行联系。
学习了临界知识,最后一块内容就是如何运用。
书中主要讲了临界知识在三方面上的应用:
(1)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指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自己联系时可以设定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也可以参照他人的方法和模式,寻求更好的感悟。
(2)不同时间的应用。掌握了临界知识,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也能够应用到未来遇到的问题,书中着重写了预见性认知,就是临界知识如何在未来的应用。
(3)构建自己的能力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好一个狙击手,利用自己的优势,精耕细作,日积月累必定有很大的突破。
回看本书,大概可以分成两大块,前半部分主要讲临界知识的相关理论,后半部分主要侧重临界知识的相关运用,具体案例的解说。当然,世界是复杂的,情况是具体的,道理很多时候是教条的,所以需要我们在现实中活学活用,才能做到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