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读书简友广场

“谁的损失大,谁就有错”——《底层逻辑》之序言及三种对错观

2024-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豆瓣酱的kiwi

这是今年的第4本书。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看到它就选择了它。我是一个“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读者。

什么是底层逻辑?作者说: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作者在书中分享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社会协作五个方面的底层逻辑,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带读者看轻世界的底牌,如鱼得水。这让我联想到张维为教授在《这就是中国》里反复提到“韬光养晦不是目的,目的是有所作为”。

初读了第1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作者的编排很像写材料中的“块状式”写法,就是每一块都会有一组词作为路标,好像课文中的知识点罗列出来,我在阅读后习惯性地做起了简易思维导图。这一章分为4个小章节,逐一展开。

一、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先看这样一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

看完上面这组图再来回答上面的问题: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这是作者的回答。

本来想一口气把前4个小章节的思维导图一起画出来,但是没想到这个时间成本过高,我决定缓一缓,每天一个小章节就好,不要一口气吃成胖子,更没必要为了求速度而忽略阅读的意义。作者的观点我初看没太明白:为什么明明损失大的那个人反而更加有错呢?为什么不是致人受损的人的错?如果社会舆论要把错加在受损者身上,为什么不是社会不分青红皂白的错呢?为什么要把错误向内特别是受损者自身发掘?不知道我联想到的“受害者有罪论”是不是合适来驳斥作者的观点,比如当今社会穿衣本是一种自由,但是当有人受到侵害时总有网络无脑喷子出来骂受害者在衣着上不知检点,更有“键盘侠”大放厥词说受害者故意穿成这样来勾引人。再比如今天上午微博热搜一则新闻:西班牙女子和丈夫在印度露营被7人施暴,其丈夫被殴打,她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讲述这段可怕的经历。有网友评论说“怎么敢去那种地方的...”“去之前不做功课吗?”等等。真实的印度是怎样的,我没有发言权,网友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全部都是他们的错吗?按照书里的说法,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那么这两位受害者就要承担所有的错吗?如果不是,那么到底有错的是谁?是那里已习以为常的残暴民风和当地部分民众对法律的蔑视,是法律法规本身的漏洞和执行者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行政体制的软弱涣散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让作为个体的人只顾自己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顾他人,怎么能由受损者来承担全部的错,更何况在受到实际的损失之后还有可能再经受新一轮网络暴力的损害呢?

回过头来看我自己对此事件的看法,我更像是站在评论家或政策制定者的立场。但如果抛开这样的社会问题,回到实际人生,比如领导交办你写一个紧急材料,你却没有在要求的时间内给出高质量的材料,那么受损的是谁?领导会受损,因为他需要找人重新写;领导的错在于用错了人。但你的错、你的损失可想而知会更大,因为以后你可能将会被扣上无法承担紧急重要任务的标签,职场人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那就不要想以后了。我忽然就理解了作者的观点“谁的损失大,谁就有错。”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为了让自己尽量少错、不至于损失大,就要使形势条件环境最有利于自己,就要尽量用商人的对错观,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相应的就要辩证看待人性、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想方设法创造最有利的形势、条件、环境。

欲知如何辩证看待人性、道德和法律三者关系,且看下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