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情不是病,害起来要人命

2015-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alas

一闺蜜跟我聊天,抱怨自己的老公不爱自己了,哭得梨花带雨,寻死觅活。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我:“你说你老公不爱你了,举个栗子。”

她:“今天,我朋友圈发了条’大姨妈造访‘。他问我有事没,我说没事,他'哦’了一声就挂电话了。你说婚前他嘘寒问暖的,大半夜还给我送红糖水,婚后就不管不问了。”

我无语。

她:“结婚前他啥都听我的,连那个女朋友和妈同时掉水里救谁的问题,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我了,结婚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还说只对我好,跟我最亲,得了吧他。”

我忍不住了,说:“你有没有觉得你有点矫情了。”

电话另一边的她愣住了,很快传来了嘟嘟的忙音。


有人矫情是为了故意违反常情,表示与众不同,此时矫情二字你可以拖长声音坏笑着念三声,反正对方心胸开阔,最多嘻嘻哈哈,一笑而过。有人矫情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此时矫情二字你抓紧时间用短快的二声来表达你的轻蔑之情吧,因为接下来你就会被对方的矫情后遗症——歇斯底里折磨至死。

然而在这个世上,念二声矫情的大有人在,他们总会毫不吝啬地为我们展现出他们蹬鼻子上脸的高超技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把他们照顾地太好了。难道不是吗?人与人之间被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伦理关系紧紧地羁绊,在每一种关系中,两个人的关系或多或少会有对立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方会妥协退让,另一个就会趾高气扬,觉得普天之下皆你妈,于是就肆无忌惮地任性、矫情起来。


先讲个故事吧。A先生在未婚前是一个明事理讲文明的孝子,后来娶了老婆A太太,整个人生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因为A太太的矫情。A太太在娘家排行老大,父母无不对其给予厚爱与期望,导致女儿大人身小孩心——自我意识过剩,共情能力极差,无可救药中二。三十好几的人了,啥啥都要问自己妈的意见,每每跟A先生闹矛盾,第一时间就是打电话给老母哭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解决。在其影响下,A先生考虑问题的方式也日趋相似,遇到困难挫折先是从别人身上找毛病,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一句话,悍妇毁三代,矫情误一生。

得到帮助越多的人越矫情,这句话也不假。我们再举个矫情B夫妇的例子吧。B先生有对其极其疼爱的父母,也有对其爱护有加的姐姐,所以势必得到许多照顾。结婚时,父母倾其所有,甚至四处举债为其置办婚事;遇到经济困难时,作为姐姐也尽力照顾,甚至不惜为其刷信用卡自己分期还。而B先生千挑万选的媳妇B太太也是集各种宠爱于一身,没想到这却大大助长了B太太嚣张跋扈的气焰。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照顾下,她的矫情达到了峰值,最终除了日趋被其同化的A先生,家中其他人对其唯恐避之不及。矫情有风险,照顾须谨慎。

你以为有些人你越倾力相助他越感激你,会记住你的好?然并卵,当他矫情之时散发出来人性之丑陋完全能超出你的理解,妄论什么夫妻之恩,兄弟之情。


人为什么会矫情?

这源自我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总是渴求获得认可。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

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身份的焦虑是何时产生的呢?

生活的基本需求总应该首先得到满足吧。在饿殍遍地的饥馑年月里,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份而焦虑。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打开朋友圈,发现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这足可以毁掉你整个早晨的心情);你的好友兴冲冲地告诉你一个消息(他们升了职、他们即将结婚、他们的书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因为他们幼稚地、甚至带点施虐性地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每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便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担心了。


如何治疗你的矫情病?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身份缺失对一个人的困扰和折磨:

“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其他的人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

然而,我们不得不接受治疗身份焦虑并无灵丹妙药这个事实。好在我们可以去了解它,讨论它,这样当我们再次面对“你不是宇宙的中心”时就不会仅仅是焦虑和矫情了。想想吧,过多地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会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