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自己纠正他人的欲望

2023-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在陪伴老父亲最后两年中,我只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再去纠正他的一些偏颇说法,他自己觉得开心就好。尽管还是有一两次没忍住,但起码我有了这个克制自己纠正的愿望,并努力践行。

实际上,在生活中,我已经开始注意到,很多某一领域高手,基本上不会随意去好为人师,最多点一句到头了。

我喜欢跟高手一起打桥牌,我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也常常虚心请教,是不是这样叫牌更合理,这牌应该怎么打,等等。我发现,当我明显犯错的时候,打完牌,高手们几乎都不会主动的去抱怨或纠正刚刚犯的错,除非我主动去认错并讨教,才会意的笑笑,点评几句。

我喜欢体育运动,虽然不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但对各种运动还是有比较多的理解和体会,尽管是教师出身,但也不喜欢好为人师,也反感喜欢好为人师的人在那儿喋喋不休的讲些人尽皆知的废话。

这社会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如果不是交钱找你来学的,没义务教。这和唯利是图无关,只是说明了一个道理。

纠正别人的后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受伤。

我们都讨厌被强迫。

即使我们知道TA是对的,对方是为我们好。

牙膏为什么非得从中间挤?

胡萝卜对身体好,可我就是不喜欢吃……

但是,我们也同样害怕被拒绝。

当别人不能领情的时候,我们感到受伤和委屈:

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能吃完饭再玩手机呢?

听我的,一定要把钱放在余额宝……

你可不可以为了我和你自己,把烟戒掉?

这样的场面,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上演,让我们苦恼不已却又习以为常。

大多数人,都有喜欢纠正彼此的倾向,尤其是在亲近的人之间。

但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很多“纠正”都是完全不必要的。(除非是父母教育孩子,成年人之间—免)

没有人愿意被说服。

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会让双方的分歧倍增。

当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时,逻辑和事实变得不再重要,情绪最终占了上风。

这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最终从观点层面,上升到了道德和人格攻击上。

“我怎么会认识了你?”

“从来没见过你这种人!”

……

我们花光了力气,不仅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还带来了痛苦和敌对。

双方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进而导致了关系的疏离。

有一次在家里打牌,对方俩同伴因为一副牌,而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你这牌应该如何如何,说了半天,我忍不住了,说他的同伴,确实叫错了。然后又说,你这牌叫一口3草花更好,可能让你同伴更清楚。那哥们不接受,我又说了一句,你的义务就是要准确的描述,然后俩人探索。他恼怒了,对我说,别跟我讲大道理,都是打了三十多年桥牌的…,我没再说话,心里说,打三十多年桥牌,一样还是糊涂蛋。此后,我跟另外那哥们说,永远别叫他再来打牌了。

很小的事情,因为一句纠偏的话,引起了俩个人的不快,也影响到了继续交往。

为什么人们总是想纠正别人?

人性上有一个弱点:

因为注意力的有限,每个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

有个实验,给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快速交叉地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美国人熟悉的打棒球的场面,一组是墨西哥人所熟悉的斗牛场面。

结果是84%的美国人只看到打棒球的场面,74%的墨西哥人只看到了斗牛的场面。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这让我们形成了固定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一方面像自动驾驶一样省时省力,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认知上的局限: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进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对的;

却紧盯着别人的缺点和漏洞,将对方的可取之处选择性屏蔽掉,认为别人错了。

我喜欢把我日常的一些事情与朋友分享,那朋友每次都能挑出一些毛病,让我有些不快,感觉她眼睛只看不足那部分,而不给另外主要部分于与肯定,我觉得是学理工的人通病吧,总喜欢在细枝末节较真儿。

因此,我们认为的不容置辩的事实,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实。

当我们可以站在另一方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他一直坚持的“愚蠢做法”,也是没有错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比的就是谁更有辩论技巧,谁的气势足、嗓门大、体力好。

有效沟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更喜欢说服和控制别人。

我们在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常常碰见控制欲很强的一方。

一个严要求的妈妈,一个高标准的男友/女友。

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看起来咄咄逼人,主导了关系的支配。

但事实上,这些关系中看起来强势、施压的一方,其实依赖于弱势、承压的一方。

正是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他们会施加给对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

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人,更喜欢说服和控制别人。

不得不说,我老爸是典型的这样的人,以后再细说。

我们在家庭关系或者亲密关系中,常常碰见控制欲很强的一方。

一个严要求的妈妈,一个高标准的男友/女友。

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看起来咄咄逼人,主导了关系的支配。

但事实上,这些关系中看起来强势、施压的一方,其实依赖于弱势、承压的一方。

正是因为控制不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他们会施加给对方很多的期待,期待别人的改变,来让自己心情变好。

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得控制你。

我不允许你拒绝,因为我会生气。

只有你变好了,我才会感觉良好。

他们需要从对方的回应里,获得情绪的稳定和人格上的认可。

他/她一边要求你,一边关怀备至地对你好,正是如此。

不仅是亲密关系中。

在很多关系和场景里,人们都会通过去说服他人,来收获安全感和信任,维持住自己的情绪。

这是自我价值感不稳定的表现。

这里要提及,一个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一个人具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并且不会因为外界的否认或者质疑而有所改变。

就像同样是失恋被甩,有的人会久久地处于情绪的低谷,不断地否定自己“不够好”、“配不上”;

而有稳固的自我的人,知道只是因为不合适,更容易走出失恋的阴霾。

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我们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

别人将不再是维持情绪稳定的工具,我们也获得了情绪独立。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人都是讨厌被外力改变和强迫的。

因为他的内部,有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去捍卫。

价值观,是一个人赖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让我们可以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

假设一下——

有个人突然冲过来,对你说: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险,我帮你把它撞倒,不用谢我。

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会觉得他疯了?你感受到了威胁和恐惧,于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屋子。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人际关系都不相同,影响了这个屋子的外观和内饰。

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就像是一只青蛙,想要邀请一条鱼到陆地上做客一样。

即使陆地上的世界,比河里精彩百倍,这也是这条鱼承受不起的。

他只想逃离。求救。封闭自己。守住自己的领地。

他要保护住内心的那个自我,只有这里,才能感觉到安全。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人都是讨厌被外力改变和强迫的。

因为他的内部,有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去捍卫。

价值观,是一个人赖以居住和生存的房子,让我们可以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感。

让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

即使它有对也有错。

你不需要认同,但你得接受这个现实。

一味想控制结果和关系的人,就像抓着一把沙子,抓得越紧,只会流走的越多。

就像叔本华说的:

“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

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没有阻挠,那也是很困难的。”

改变,并非是不可发生的。

只是这个过程,只能从内部开始,无法从外部强行打破。

他人不想改变,你越用力,只会让别人越反感。

只会让人感受到抵触和难堪,修建起更高的心墙,抵御你可能的侵犯。

如果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有较强的控制欲,总是因为无法改变环境和他人,而带来坏情绪,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

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终将明白:

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

尊重永远比控制容易。

而改变自己,是改变他人和世界的最好方法。

改变他人的途中,遍布荒漠和苦海;

改变自己的路上,收获的是幸福和丰盛。

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必说服别人赞同

很多人已经知道英文里有个单词“interesting”,在口语表达时,指的不是“有趣”,而是 “哦,你原来是这么看的,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啊”。

但是英文中还有1个词组,1个句子,你也应该知道。

我不是来教你英文,而是让你知道另一种思维方式。

这个词组是“good for you”。

当你特别想去做一件事,去和别人兴高采烈地说,然后问“你觉得怎么样”的时候,他可能会说“good for you”。

这个“good for you”,不是说“我也觉得特别好”,而是说“你想做,那就做吧,你觉得好就行”。

什么意思?意思是,我觉得怎样,不重要。

你觉得怎样最重要,因为这是你的行为,你的结果,你的受益,你的代价。

这都是你的。你要为此负责。我祝福你。

另一个句子是“i agree to your disagree”。

这个听上去像绕口令,直译是:我同意你不同意我。

意思是,我的观点是这个。你不同意。我没问题。你当然可以不同意。

我只是想告诉你我是怎么看的,我不想说服你。我也无法说服你。

我们意见不同,是正常的。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单词(interesting),词组(good for you),和句子(i agree to your disagree)?

是因为我想让你了解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表达而不说服”的思维方式。

我们总想说服别人。没必要。

不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就必须说服别人的。

别人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看法。

你表达,但你不说服。

以后表达完,他不接受,你可以说:

Interesting, good for you, Iagree to your disagree.

无论是朋友、工作还是恋爱,如果你感到与对方特别契合,沟通愉悦甚至时时令你灵光乍现,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1%的可能你遇到了soulmate。

99%的可能你遇到了阅历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而对方因为什么目的在向下兼容而已。

只要他/她愿意, 他/她可以和每个跟你一样级别的人,瞬间心有灵犀,让你如沐春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