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养问题讨论(一)(82)
第82天
读书笔记
一,管束与纪律
父母表面上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父母在行为时的心态。最要紧的是,务必怀着爱心进行,切忌用惩罚的心态去应付孩子的行为。
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正面鼓励比负面否定的教导方式更具长期的学习成效,后者只会令人恐惧而已。
你若真正希望子女学习,或真正想培养员工的,是爱的“内涵”,你自会心甘情愿牺牲形式上的效果。或许我们不会看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长远来讲,它的效益显然更具建设性。《奇迹课程》所致力的目标,正是教导我们如何将最能显出“咎的形式”的特殊关系,转化为神圣关系——爱的内涵。
二,会痛的爱
所谓会痛的爱,指的是不能不订立规范且设下限制的爱。真实的爱,是抽象而不拘形式的。我们应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因时因地寻找最益于爱的形式。
问题不在于那些传统观念,而是我们将它奉为圭臬。
有个原则确实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放下自己的小我;至于如何放下,那可不是用成文的规则所能明订出来的。
只有一种方法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宽恕心态,这表示你只能从自己身上下手,而不是去改变别人。
三,有条件的爱
先别忙着做什么,只要继续觉察,看清那个有条件的爱所带给你的童年之痛,尽管当时的你未必意识到那份痛。
你愈是容许自己去感受那份痛,你就愈容易释放它。不过,千万别“奋力”地想释放它,你只需与自己所造之境共处一会儿,了解它的根源,明了这门课对你和家人有多么重要。你无需“做”任何事,真的,什么都不必做。
该如何表达不是重点,要紧的是,只需让孩子知道你错了:“在‘爱’上附加条件,是世间最不可取之事。妈妈只想让你知道,不论你表现如何,妈妈永远爱你。”这番话必须出自真心。你所需做的,仅仅如此而已。
问题从来都不在它的表相,而在于它的内涵:打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自己有问题。
真正高明的解决之道,不是改变外在的“形式”,而是从实质“内涵”下手。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周遭的一切,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或别人的身体,更遑论整个世界局势;但是我们绝对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这个课程要我们致力的目标。
为此,不要设法去改变世界,而应决心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
在这个不完美的世间,我们仍有一件完美的事可做,就是宽恕。
我们无需养育出完美的子女、拥有美满的家庭、一具无病无痛的身体,但我们可以学习去宽恕自己和他人身上所有的缺陷,并且试着让此宽恕臻于完美,同时,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必改变任何人或任何事,只是接纳现状,因为我深知,表相根本毫不重要。
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涵,而不是别人。当我们这么做时,每个人的生命内涵必会发生变化,只因圣子的心灵是一体相通的。即使别人不认同我们的改变,我们也会欣然接纳,因为我们已尽了自己的本份。
小我一旦化解,罪咎便不见踪迹,唯爱犹存。那时,爱自会以最有益、最慈爱的形式呈现自己。至于别人会怎么看待那份爱,那是他们的事情,不劳我们操心。放下改变世界的企图,那是多大的解脱啊,只因我们已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
四,抗拒爱
我们唯一的功课,只是看清自己如何断然拒绝爱,如何步步为营地抵制爱的来临。
奇迹学员最终的一课,关键所在,便是每当觉察自己多么不想要爱、多么抗拒教导爱的那位老师之际,试着对自己仁慈一些、温柔一些,对自己多一点耐心。
原本,我们看到自己有意与上主分裂的那个决定时,难免满怀愧疚;但在自己言行中具体看到那个分裂意图而又不感到内疚,这就是所谓的“修正”。
我们若能看到自己拒爱于千里之外那些千奇百怪的花招,还能不批判自己,这种功夫最是难能可贵。
进一步来看,亲子关系可说是所有关系中最容易勾起内疚的一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再次重申,我们的功课是不带评判地看清小我如何利用这段关系兴风作浪,然后,什么都不用做。我们只要明了,所有的痛苦都是源自小我的目光;一旦看清,我们自会不假思索地放下它,于是,着眼于“内涵”的慧见便得以取而代之。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让子女如期毕业,甚或光荣毕业,而是让他们经验到爱。缺了我们的提醒与示范,他们很难从耶稣的宽恕学堂毕业。然而,唯有我们自己先忆起爱,才可能以身示“爱”。说到究竟,我们需要宽恕的仍是自己,也就是不带评判地看着自己的小我。
五,身体的穿刺装饰
任何“身体加工”之事,皆属于一种残害,因为这具肉体本身就是“惩罚”的象征,美化它或惩罚它,背后的心态全都一样。我们唯一该问的是:“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身体某处穿戴环圈,与人们平素所做的其他事情,本质上并无不同,只要不是出于正念之举,都一样在为妄念效力。
六,赋予孩子过犹不及的责任
父母不应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责任,指的并不是抚养孩子长大的那种一般责任,更深的层面乃是:父母无需为孩子的选择负责,反之亦然。
每个人都有小我,为人父母者当然也不例外,为此,每个父母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即便所谓的模范父母,也难免有伤害孩子心理的情况,只因他们认为别人也伤害过他们。
我们每个人都同在小我这艘船上,在不同的父母与家庭之间比较高下优劣,无异于在幻相上区分出层次等级之别,实是一种误导。
既然幻相(家庭当然也是其中一个幻相)没有等级之分,外表的差异也一样纯属于虚幻的层次。
七,童年创伤后遗症
倘若你还想压抑负面的记忆,这真的无济于事。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乃是承认那个已然发生的事实,然后问问自己,它跟现在的你有何关联?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于,你认为它真的影响到现在的你。
我们就是这样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界定自己,紧抓着过去不放,只因它可以让我们的现状合理化。
抱歉,造成你现状的,别无它人,正是你自己。你今天之所以如此,全是因为你的“抉择者”,它在这一刻决定活成这样。
上主什么也没做,一切遭遇全出于我们自己的策划。同样的,父母什么也没做,他们不过提供了一个道场,让我们在里头充分修习解脱的课程。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一件事“掉在”我们头上。那纯粹是我们选择的剧本,为的是不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有些人的故事可能比较不幸,但本质上全都一样。我们若能回归“正念之心”,便能客观地看出,每个人的生命无非反映出同一首舞曲,轮流扮演加害与被害的角色,无一例外可言。
——以上摘自《亲子关系》(上篇)第二章1
今日练习
1. 自愈练习,一次,练习半个小时。
2. 静坐练习,一次,练习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