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之光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互联网

互联网同城货运公司,哪家能走到最后?

2016-03-13  本文已影响399人  闲煮

2014年初,我的一位大学室友在天津被熟人拉去创业,做的就是仿照滴滴打车一样的在线抢单的同城货运服务。2014年5月份的时候,我在北京见到了他,聊起他的项目时,他直摇头,原来想得太简单,以为只要地推和营销团队足够强大,借着互联网化的大势,一定能积累出大量的货主和司机,然而事实却是,很多货主对这种货运的互联网化不以为意,因为他们的货运多有“熟人”拉活儿,价格相比网上下单差不多少,有时候宁可贵一点也碍于情面不去“得罪”熟人,再加上同时期此类互联网同城货运平台多如牛毛,推广一时陷入僵局。后来没过一年,我的朋友就去了BAT中的一家,后没过问那个项目。

同城货运是一个市场容量很大,但是信息不充分透明的行业,因此为资本和创业者所看好,他们也从显而易见的几个痛点入手,迅速发展了起来。这几个痛点是:货运供求双方的信息不透明,因此达成订单的效率比较低;货运价格不透明,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比价的工具,往往是司机说多少就差不多是多少(多少会还还价);在非熟人的情况下,司机和货主较难互相取得信任。

看看2014年以来,互联网公司是怎么解决这几个痛点的。

抢单派单促成交易。多数货车应用都有这么一个页面,货主提供自己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并按照需要决定要租的货车大小车型。由系统有抢单或者派单的方式分给货车司机,司机获得订单约定时间运送货物。信息互通,这是互联网最直观的干法,不得不说,干的漂亮。

蓝犀牛下单页面

货运费用标准化、透明化。使用互联网约货车,费用标准是一开始就看得到的,而且填写完必要信息后,系统自动计算出运费金额并在下单前显示在前端,除非是提供其他服务,否则货车司机也不能胡乱要价,这回书读的再少也不用担心啦。(这里最大的感慨是,我念书时候大妈们口中的“国家也不管管”,变成现在的“这事儿该让马云/马化腾管管”,短短几年,现代化已在眼前招手。)

58速运收费标准(目测是这里最便宜的)

平台信誉担保。不然要平台干嘛,那谁王大爷您受累帮我送一下吧?

58速运(居然还有货物险)

与滴滴时代“人人都是专车司机”不同,货车并不是什么平常人家的交通工具,即便是仿照滴滴模式出现的同城货运,也不能增加货车的强供给,另外在补贴趋弱的当下,增加货主的强需求也并不容易。所以,把蛋糕做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剩下的玩家,要想想怎么分蛋糕了,未来分到大块的公司自然活得下去,分到小块的,别难过,相信你们也知道,winner takes all。


那么,接下来是重点,我找到几款货运应用的安卓版,我们一起看一看,他们未来凭什么能拿到大块蛋糕。至于产品设计上相同的部分我就不说了,此外,业务流程大家可以参考文章结尾附上的一张PPT。

我参考的8个货运APP

58速运

虽然它去年才成立,但是发展势头很快,名头响亮,尤其是58同城在用户心中的定位就是生活服务类咨询频道,所以它做同城货运顺理成章。背后的大金主58同城,资金充足,而且人家花钱多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但资费标准低,还给买保险。要记住QQ教父马化腾对我等后辈的告诫:

只要你充够了钱,你就能变得更强。——马化腾

(网友调侃之)

虽然没有真正下单,不过整体体验不错,UI也是很明显经过设计的,未来分蛋糕有它一份。

罗计物流

上次见到它的时候,它还叫“骡迹物流”。前年在北京的时候,听说过它,那时候距离滴滴打车停止出租车普遍补贴还不到一年,互联网用车行业正火。

装了它的应用,罗计物流在两点上做出尝试,一个是发货不必发整车,可以发零担;二是直接去查看货车列表,选一个自己看着不错的车联系,我在里面看到很多皖闵赣的车牌号。目测罗计物流不仅仅做同城货运,还把跨省市的货运当做自己的服务重心,这一点从搜索引擎结果上可见一斑。

百度搜索“货运”结果

产品设计上吐槽一下,首页+工具栏多个入口导致一二级页面都存在混淆;发货信息填完了也没有告诉我价格是多少;点击发货之后选择“不认证”就会跳到空空的运单页,留下我一个人不知所措,后来过了一会儿才看到运单;我明明人在深圳,选收货地点的时候,不能自动联想到深圳么,每次开APP都是“北京-全境”;装载日期只能精确到天;一上来非要我注册还要填公司名,看来是不欢迎个人下单啊;我下载的是用户版的。但是设置里的使用指南是司机端APP的。

从产品角度,本来是不认为他能拿到大蛋糕的,不过他拿到了不少融资,而且号称自己有过百万的注册司机(虽然发单后过了快半个小时也没接单的),也许最后能分到块蛋糕吧,大小未知。

速派得快运

同样是可以选不发整车,速派得的产品设计比罗计物流清晰很多,也没有多重入口,界面比罗计物流也清爽很多。“按需发货”按钮被突出放大,可见这家公司的差异化竞争路线是帮货主降低成本,增加货运的效率。货物按照体积收费的感觉有点想滴滴Uber推出的拼车服务,低价走量吸引货主不忍卸载。速派得可以沿着这条路线试验下去,创业公司就是以小博大,若是模式行得通,未来大蛋糕一定有他一份。

一号货车

产品中规中矩,从中并没有看到它的差异化竞争在何处,又回去它的官网仔细看,它标榜的亮点是“多点配送”和“回程车”以节省货主成本,但是这些其他家也在搞,所以也不能叫特色,单凭这些,对分蛋糕没有更多帮助。

一号货车官网截图

斑马快跑

你是货运不能全抄Uber啊,一进来就看到附近没车这样真的好吗?而且你仿了Uber黑白配色的同时,自己拿橙色做主色,这样不合适吧?

过吧。

货拉拉

我记得大长今是这么唱的:“货拉拉,货拉拉,把货啦……”想到这,还挺欢乐的。


呼唤 - 大长今

不过欢乐归欢乐,说到产品方面,货拉拉应该有自己的担忧吧,因为它主要的功能还是解决我最开头的那三个痛点,新方向上的尝试也许正在做,我在APP和官网上都没有看到。如果货拉拉2016只做守成之举,靠运营和推广的策略维持局面,在我看来是比较消极的做法,user wants more。看过《罗辑思维》的人应该都认可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活下来的是有特色的人,他可能其他方面很平庸,但是只要有一点能够让大家印象深刻,就有机会留在大家的视野中。

如果尝试提供一些深度服务,比如匹配供应链上下游、收入保险、司机服务榜单、自建车队、生鲜优先等,向司机与货主两端收费也是可以的,毕竟货运行业属于服务业,加上互联网科技,只是为了将服务进行得更好,这样就可以分到一块蛋糕。

一号货的

一号货的的问题与货拉拉相似,确实解决了文章开头的三个核心痛点,现在正在十字路口徘徊,我想这应该是全行业的问题。罗计物流和速派得走上了算法匹配的路线,那么一号货的走服务路线会是比较合适的,同样的话也送给与一号货的类似的货运APP,谁先探索出来,毫无疑问蛋糕就是谁的,因为互联网只要快半拍,其他人就很难跟上了。

蓝犀牛

亲,请你不要我每次打开应用都要我选城市,难道手机内存都这么大了,传感器一大堆,连我在哪儿你都不知道么。百度投资的,背靠BAT有加分,说不定在流量上有优势,但也仅此而已,其他应用不用怕,如果搜索入口这么牛,百度也不会混成今天这个样子。24小时服务这个厉害,上面的一号货的也只敢在官网上写“10×7无休服务”,提醒司机,开夜车要当心。


建议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大伙儿对各家的货运服务也有了个了解,其实长得都差不太多。文章结尾给出我的一点建议吧,欢迎大家来讨论或吐槽。

技术方面,研究算法提升订单匹配度,研究算法提升货运使用效率以降低成本。这样降低长期成本才是互联网企业的价值所在。

产品设计方面,仅仅运费标准化还是不够,其他标准化也有助于在长期降低某一行业的成本。

1、货物的标准化。专注于生鲜货运就相比普遍农贸货运的标准度提升了,对货车的要求也是其他货运公司不能轻易达到的了,当然除了生鲜应该还有很多门类,细分切入,也许是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

2、货车(司机)的标准化。平台如果只负责认证货车(司机),那么提供的服务水平可能千差万别,很难让人对平台产生信任,最后货运还是沦为“熟人司机”,因为熟人司机的一大好处就是,这个人的服务是达到货主的认可标准的。自建车队是货车(司机)标准化的一个渠道,司机的服务榜单也是一种约束方式。

3、连接供应链的两端。货运看起来只有货主和货车两方,实际上,发货人和收货人也可以算上两方,只是目前两方交易并不在货运平台上产生,货车司机与货车也算是两方,只是货车的车辆服务目前在货运平台上也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作为增值服务是否可以收费呢,我觉得可以继续想一下。


附同城货运业务流程:

来自艾瑞咨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