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式的价值观

2017-09-03  本文已影响24人  roxi_luo

        对于英国人来说,敦刻尔克是一个羞于面对的地方。在二战初期,英军士兵还没有搞清楚敌人是怎么回事,就要面对着撤退。不过也恰恰是敌人的失误,保存了英法联军近30万的有生力量。一个英国人,诺兰,将这段回忆形成了银幕上的画面,呈现当年英法联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影视的表现手法,声光电的特效,以及人物的表现我都不予评论,或者说影评家或电影爱好者已经说的甚多。在这里,我想提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即当这群士气低落,九死一生的士兵回到祖国,以为群众会向他们投掷鞋子、烂鸡蛋,作为一群战败者的惩罚,但是没有想到,人们是用毛毯,用啤酒欢迎他们,似乎他们打赢了敌人,正在凯旋回来。这样的错觉也带给我一个思考:到底真正的胜利者是怎么样的,是彻底打败敌人获得了胜利的人,还是虽然失败,但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为人民保家卫国的人?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参加战斗或比赛,要的就是获胜,第三名都不算,要的就是要冠军,最好还是碾压式,酣畅淋漓的胜利。在奥运会中,留下名字,参加表彰的都是冠军,似乎感觉,没有获得冠军,即使是第二名也是失败者。这无形之中给予运动员极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国外运动员压力并不来源于荣誉,他们更多的是生存压力,没有获得冠军,他们可以转行,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并不一定吊死在运动员这棵树上。所以在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她们洒脱的一面,看到享受比赛后的愉悦。

       在战斗中常常是胜者为王败者寇。而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战败回家依然可以得到胜利者的欢呼。我想原因有几个,一是英法联军是正义之师。他们是反抗德国纳粹的暴政,一次失败不能改变这个性质。二是这群士兵还年轻,他们还有重上战场的机会,另外,这次失败不是他们的错误,而是最高层决策的失误。三是更重要的是敦刻尔克之后,英国彻底摆脱了绥靖政策,走上了抗击德国的道路。因此,这群士兵不是失败者,而是未来的希望。

         作为管理者,要避免失败的同时,更要看到下属同事的努力,看到未来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者也未必是失败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