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3: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他不仅聪明伶俐、懂事乖巧,还文武双全,考得上重点,课外兴趣也不落人后。他是父母吊打我们的利器,让我们总是羡慕嫉妒恨。
01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通过问人们问题来研究智力,试图从中找出影响智力的因素。现在被普遍认可的结论是,智力受基因、环境和经验的影响。人们有争议的是,这三种因素,到底哪一点影响最大呢?
首先智力测试本身并不完善。人们是根据所知道的信息来出测试题,只能得出人在哪些领域更擅长,以一定的数字来比较高低,但并不代表人们在得分低的领域就一定无所作为,不具备能力。而两个相比较的人之间,智力得分高低也是同样的道理。智力不能代表智能,这也是目前研究所得的共识。
一对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同样因为长得高而爱好篮球,经常练习。高中结束时,这两个男孩的球技在所处的环境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案例里人们通常会得出,是基因影响占比偏大。因为环境不一样,而且两个男孩完全是在无经验的前提条件下被分开的,二者没有影响。
但研究人员却另有看法。首先是基因令他们长得高,这是基因的影响力。然后是因为比其他人长得更高,打篮球比较出色,就勤加练习,这是环境的影响力。最后是因为打得好的经验,令他们越来越有自信,从而花更多时间练习,打得越来越好,最后成为头部,显现出在篮球这项运动上明显高于他人的智力。这是经验的影响力。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智力的因素所在影响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因素之间,也互相有所影响。比如基因因素让两个男孩都探寻或选择能训练篮球技能的环境。
02
既然人在某领域的智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那么“别人家的孩子”就没那么“高不可攀”了,父母也完全可以收起对比之心,从改变环境做起,让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家的孩子”靠近。
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里指出,固定性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注定的,即使付出努力,能力也不会发生多大改变;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即使人的性格、潜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个观点和本书的观点完全一致。
人生而不同,这一点不可否认,无论是出于基因的影响,还是环境的影响,人们在不同领域表现出来的智力差异,从根本上来讲,都只是暂时的。回头看过去三十年,中国人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整体上变得更聪明。技术的提升,让智力提升得更快、更直接。将来随着科研的进一步研究,相信会发现更多影响智力的因素。
一方面是对大脑认知的不断更新,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做为家长,没有理由不分青红皂白就否定自己的孩子,而迷之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的好。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希望和信息是最重要的。期待他们成为某个领域的成功者,或者说至少人生不碌碌无为,家长就需要放下暂时的攀比之心,完善认知,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积极影响的环境。
03
从孩子智力的成长上看,每个孩子几乎都没有差别,而且特别相似,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元智能》作者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
尽管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有一些人的天赋异禀,早早地就显山露水,有一些人的则像迟到的电车,开智较晚而已。
虽说成名要趁早,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也不少。丘吉尔从小读书成绩就不好,大学考了三次才考上,但这不妨碍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小时候都曾被老师认为是差生,但他们后来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韩寒也因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退学,但他在写作和赛车两个领域取得了令同龄人瞩目的成绩。
每个孩子都有聪明之处,如果你总是拿孩子暂时的短处与他人相比,除了令孩子感到沮丧,令你感到一时发泄的畅快以外,收获其他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激励,一定是建立在希望之上的,不要让你的一言之失,抹杀孩子成为你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