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传统上处理孩子情绪时,家长有四种很常见的无效引导的处理方式:
第一、交换型,以交换为止
交换型——用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或者孩子在乎的事物换取孩子停止某种情绪。
交换型家长的典型语言:
“不要哭,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啦。”
交换型家长对情绪的看法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不舒适情绪有害,不希望孩子停留在那些情绪中。因此当孩子伤心时,交换型的家长会尽力去找东西换掉孩子的情绪。
觉察一下,如果你常用的是这种方式,你自己童年时是不是也曾经一直被禁止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我们通常认为欢笑喜悦比灰暗的心情更重要。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只是没有认识到,对灰暗心情带来的情绪,既需要给予重视,又需要恰当地处理。
而有时候我们往往觉得孩子的烦恼微不足道,与大人的忧虑比如失业、婚姻破裂、国家大事相比,孩子根本没有资格闹情绪。
第二、惩罚型,表示不满
惩罚型——对孩子的情绪表现感到不满,加以责骂或者恐吓。
“你这个样子怎么像个男孩?不争气!”
“你再吵我就打你!”
这些语句会不会有些似曾相识?
惩罚型家长对不舒适情绪显示出强烈的反感。孩子常常因表达哀伤、愤怒和恐惧等不舒适情绪而受责备、训骂或者惩罚。
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而不尝试去了解孩子情绪的原因。
部分惩罚型的家长更是以批判的态度去处理孩子的情绪。
他们会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但目的是为了决定自己的反应:“合理”的原因得到理解,轻微“不合理”的受到批评,而严重“不合理”的则会受到惩罚。
惩罚型家长对情绪的看法是:
认为孩子的情绪表现只不过是要引人注意,因而故意忽视;
或者认为孩子是想从家长处得到某些东西,因而故意抵制。
这些家长感到被孩子勒索,因而产生愤怒及对抗的心态。
该类家长也往往以为,若不责骂或惩罚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将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或者担心会培养出孩子的坏脾气。
也有家长因孩子宣泄情绪而责骂或处罚他们,好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常常表现恐惧或者忧伤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严厉的父亲如此对待,这种父亲认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只有最坚强的人才能生存,故此孩子不能成为“胆小鬼”或者“弱者”。
最为极端的惩罚型家长,希望能够教出不会有不舒适情绪的孩子。他们认为这些情绪是“无意义的”,“白浪费时间”,“一点建设性都没有”。
而受到惩罚型家长对待的孩子,他的的感受与受到交换型家长对待的孩子相似,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感受毫无根据、不适当,或者不正确。
第三、冷漠型,不够积极
冷漠型——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没有积极引导,任由他自己处理。
常见的言语有这些:
“你回你的房间吧,等你气消了再出来!”
“心情不好就躲起来,不要去烦人,谁想跟你这个样子的人说话?”
“爱哭就一次哭个够,我回头再跟你说话!”
第四类 唠叨说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