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说说爱

我终于找到了面对分手的底气

2020-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想吃糖

1

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和温和的模样,常常让很多人误以为我是个经验丰富的人。不管是拒绝别人的经验还是恋爱的经验,但肯定不是一张“毫无经验”的白纸。

常常有身边的小姐妹向我倾诉,并问我该怎么办。在倾听和讨论中,我常常能给一些值得她们信任的办法,所以我就成为了她们情绪的倾斜口和需要求救时的知心人。但当我告诉身边人自己还不知道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的时候,除了了解自己的闺蜜以外,所有人的脸上就写了四个字:无法相信!紧接着就是追问“怎么可能呢?”“我不相信没有人追你!”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之后,大部分人的反映几乎都是摇头说:“肯定是因为你要求太高了。”

2

虽然我对别人的恋爱问题见微知著,但也只敢自诩半个“爱情理论专家”。同时也觉得自己对爱情没有十足的发言权,毕竟从小到大就连“心动的感觉”都要闺蜜描述的人,又能说自己多懂爱情呢。即使能在别人的感情里保持清醒,但我也不知道在自己的感情中会不会手忙脚乱。

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不会在爱情里丧失自我。

我曾经是个对爱情思考再三的人,甚至会想好会不会分手,能不能一起走到最后,可不可以相爱到白头,把所有问题在心里反复衡量才会考虑其他,可以说谨慎得过分。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同学聊天的时候和我说:“你就是太小心了,总想着初恋到结婚,哪有那么容易呢?如果有一天,你因为犹豫错过一个对的人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的。”

我当时并没有完全消化他的话,总觉得该遇到总会遇到的。如果真的能拆散的爱情还会是真爱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坚信自己内心的想法。后来读的书越来越多,遇到的人和事也越来越新奇,我才慢慢接受了那个同学的观点。毕竟,现实和距离的力量总是不能以人力和物力来揣测的。但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支撑我依旧相信爱情的力量,只要有爱和信任与坚持,总是能克服一切的。虽然这样的机率微小,但就因为那寥寥无几的甜蜜就能让我不放弃对爱情力量的那份坚信。究竟是因为爱情的力量,还是因为我觉得自己面对爱情的时候不会轻易放弃,我也说不清楚。我总是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奇怪想法的人。

我算是一个理性的人。虽然现在的我对爱情依旧谨慎,但我不会在面对一份感情的时候,把所有问题都量化。毕竟爱这种东西怎么能通过对等换算就一清二楚的呢。也不再去纠结一份感情是否值得付出,而是去考虑这个人是让我心动的那个人吗?也不再抱着“初恋一定要结婚”的执念,毕竟嫁错人比孤独终老更可怕。

3

所以如今面对爱情的时候,我变得更坦然了,也不再是以前谨慎的小心翼翼,不再是过去害怕受伤的如履薄冰,也不再害怕曾经不敢面对的分手。现在不论是人与事,我开始珍视每一个冲破理智、抛下顾虑的心动,开始拥抱每一个自己偷藏的小确幸。

即使一段感情没有结果,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我总会下意识保留那些快乐且美好的回忆。这不是自我麻痹的疗伤,也不是刻意逃避悲伤的催眠,而是因为感激曾经带给我爱与温暖的人和事。

正是因为那些细碎的感动浸润着我的内心,没有血淋淋的雕刻和万箭齐发的锋利,而成就了后来的我。在我学会将心比心,懂得爱与被爱的苦衷和难处之后,我发现这是给我带来最大幸福感的选择和决定。

《后来的我们》里面有一句很动人的台词: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要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我不祈求一定要牵手走到最后,但也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可以并肩走下去的念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只要勇敢的爱过就够了。

“不后悔曾经爱过,不遗憾如今错过。”是我面对分手的最大勇气,也是我放下的底气。只是人与时间,其中一个不在对的时候罢了。

4

我小时候对爱情的启蒙读物是《红楼梦》,那是我印象中自己想要读完的第一本这么长篇幅的书。虽然当时五年级的我,不能完全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和背后侧意,但始终记得宝玉与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情爱纠葛。

那时的我,总觉得男孩子会喜欢黛玉那样的性格,敏感多思,柔柔弱弱。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平民布衣,这样的女孩子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男生的保护欲,满足男生内心的那份大男子主义。所以,那时我内心总是隐隐的希望自己成为像黛玉那样的女孩子。

但后来青春期到来之时,我却一点也不想成为黛玉的模样,甚至还不喜欢黛玉的口是心非和“作贱”自己健康的无理取闹。也许在那个时代背景和创作构架下,这是黛玉不得以用此手段来确认被爱的为数不多的选择,我欣赏她和宝玉的情投意合和心心相惜,但却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不过并不是完全的不喜欢黛玉,我喜欢她内心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和饱腹诗书的才情。之所以不完全喜欢黛玉,是因为我希望面对爱情时拥有足够的底气,也拥有选择放下的魄力。

面对不幸和艰难时,有独自面对的勇气;在没有人相伴的日子里,也依旧毫不退缩的勇往直前。坚韧刚强的同时,拥有善良可爱的内心,这才是一个女生最可爱的样子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