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杂感(发在微博上的一段长篇心情)

2019-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写点杂文自家看
育儿杂感(发在微博上的一段长篇心情)

我的立场依旧是让孩子慢慢长大,适度辅以配合性的引导。不刻意,不教科,不系统,不规划,更不强求性的“科学早教”。对我而言,早教就是陪伴,陪她一起笑,一起吃,一起走,一起玩,只要达到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优质的早教。毫无疑问,我反感“科学早教”(教科系统)……事实上,“早教“这个词并不是好的概念。带上了“教”的色彩,容易抹杀自然性的成长。那些婴孩的语言、行动等发育性元素便被冠上了“教育色彩”的产物。即是教育,就不自然了,也就有了强烈的后天性介入。有介入,就有比较,也就有了攀比。

当然,育儿是家庭问题,无须达成群体共识。热衷一切早教理论或对一切早教理论嗤之以鼻,那都是各自家庭自己的事情,无人有权过问,遑论问责。

然而,教育问题中的文化输出问题就不可不问责了。我发现,社交圈上的秀娃、秀早教举动都在助长某种不良的竞争风气。一些宝妈日常性将孩子学到的一切“进步”——学到了英文字母、数字、词汇、行为举动等表现,透过各种方式秀上平台,这似乎是某种“不愿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绪作祟,更是向圈内人宣告:我家娃挺优秀的!无论有意无意,围观者一面围观,一面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竞争思绪(他家娃会这个,我也要如此如此训练我家娃)。这种“你看,他们家娃“的思绪,将“学业竞争“的舞台提前挪到“早教平台”。尤有甚者,一些宝妈家庭,在胎儿时期便开始酝酿着这股“竞争文化”。不知不觉,社交圈正营造了这股“教育攀比“,这是可叹的现象。我特别提议,关于家庭问题,若非相关“教育学者“或“理论推广家“,自家教育还是关起门来自家欣赏来得妥当。

我们这一代很敏感教育问题,但同时也容易制造不良的教育敏感。随处可见一些人口诛笔伐着“教育竞争”,但同时他自己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这种人通常就是我们这一代。

举一现象来说,坊间许多人推广“学校减负”。可是“学校减负“之余却激活了民间教育机构,培训平台。减负的那些空间、时间被这些机构和平台入主,从而导致更为严峻的教育不平等。在以往,学校集体教育下的重压是平等的,所有学生都一样(一起苦,一起没时间)。但减负后营造的教育张力猫腻多多,细思极恐。贫富差距即刻反应在减负后的盈利性教育。有钱人便可带着腾出时间的孩子四处参与培训机构,而这是同样因减负后腾出时间的贫困学生所不享有的条件。到头来。真正平等的教育回过头来还是“校园高压“下的教育。但在这儿,讽刺的是,呼喊减负的分贝如此高,一旦减负了,送往培训机构的密度又如此高。这便反应出国民并不真正“关心教育”,他们依然在关心“教育成果”。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悖论。

凭心而论,我们真的无法做到不参与“教育竞争”,但我们应该努力不营造“教育竞争”的风气。我们这一代尤其需要敏锐察觉这个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