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2022-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dcfac6b15823

一个老师要让孩子很快把握到他应守的规矩在哪里,弹性可以到哪里。当然,首先是这个老师要很明白,很有理性,不要一高兴起来就变成放纵,情绪来时就变成苛责,这样孩子永远把握不好你的规矩与弹性在哪里,孩子的心里会乱的。孩子的心一乱,就招致师生之间的不协调,你就感觉孩子常不如你的意,而孩子也随时提防老师,师生互相猜忌,都变成仇人了,还教什么学!老师应该一直安安稳稳地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如果孩子超越了弹性,就一定要规范他,或许只是一个警示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好了。久而久之,一个班树立了风气了,有孩子一旦超越界限,旁边的孩子也会提醒他,孩子会管孩子,他也会警觉这样下去老师会生气的,最后,班级管理就不必大动干戈了。所以《中庸》最后一章一定要读一读,一个人做事很认真,固然已经很好了,但有没有更好的情况呢?《中庸》引《诗经》表示应进一步为“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心中怀有明德的人,是不需要经常大呼小叫的,不需要疾言厉色的。那么,“不大声以色”就是最完美了吗?不是,《中庸》更进一步引了“德輶如毛”的诗句,“輶”是“轻”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者的“德”,要像羽毛一样,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压力。不需要板起脸孔,好像向人宣布说“我是个有德者”,于是,摆出一副圣人的样子。你不要板起脸孔嘛,自自然然地,好像不费丝毫力气,但却实实在在是一个精进不已的有德者。这景况,已渐渐接近庄子说的“逍遥”了,但是《中庸》依旧批评它,说:“毛犹有伦。”羽毛轻是轻了,但它还有一个图样形状可以捉摸呢!要真逍遥,还要再进一步,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有如上天的运行,广大高明而却毫无声息,毫无痕迹,到此境界,《中庸》作者不免叹说:“至矣!”达到极点了!《中庸》这篇3600字的大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有余不尽之意。朱子说这是“圣神功化之极”,十足令人掩卷慨叹,回味无穷!

王财贵一一教育的智慧(2008年2月于深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