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2023-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建跃妙祈

打小就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些人读过几年书以之后就会变得很厉害,甚至远远超过同样出身的工农兄弟们?书本中虚头巴脑的东西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神秘的力量?

正好书桌上放着一本书叫作《读书改变命运》,作者郑毓煌系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书中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农家弟子成长为一名著名学者的精彩故事。

传统上,与读书人相对应的是务工务农的干活的人。为什么每天务虚的读书人可以成为上层社会的人?而看似实际创造价值的工人、农民反却成了等下之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尤甚。

再比如,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其收入远高于那些搞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看上去似乎越玄虚的东西获得的关注越多,赚钱也似乎更多更容易。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虚的东西更有价值?还是只是个别现象?虚与实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比如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什么关系?做实业的人是不是可以务虚?现在倡导金融业要支持实体经济才是正道。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应当是虚拟经济了?那么这个虚和实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崇尚已久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农为本,商为末,手工业之类的那些都属于末,也就是被抑制的行列。即便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只有生产环节才创造剩余价值,而交换环节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特别契合了中国人重农工抑商的传统观念。

在改革开放之前,私人从事远途运输的商业活动被认为是投机倒把,是作为犯罪行为被禁止的。改革开放之后,商业获得了普遍重视,流通环节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至于到后来一度形成了全民经商的热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服务业也获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改革开放初期弥补企业资本金的短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这一点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大量投机资金的参与,有些人甚至放弃工农商学,专事金融投机业,因为来钱快呀。利用金融杠杆,利用资本运营,利用信息不对称,一些资本大鳄、金融寡头短时间里赚到了在实业上几辈子都赚不到的巨额财富。 因此,大量资本被吸引到股票、期货等所谓虚拟经济中来。据说,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为28:1。从这点看,虚拟经济似乎又对实体经济具有相当的侵蚀作用。

金融资本利用高杠杆、快周转的特点大赚快钱,背离了国家设立资本市场的初衷。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政府提出了金融市场一定要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号召。

如今资本市场在最近短短的十年时间里有多达3000多家公司成功上市发行股票,而股票市值也从几千亿增值到几十万亿,但是沪深指数却并未见上涨。股票投资者亏损累累,成为全世界最熊的市场,A股市场沦为放肆上市公司圈钱的地方。虚与实的钟摆太多地倾斜于实体经济。

显然,虚实之间需要的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而不是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

以读书为例, 读书固然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开阔眼界。我们大部分人也认为,认知能力决定人的层次。因此读书就成为实现提升认知能力的不二法门。旧时中国甚至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然而事实上更多的读书人变成了考试机器、应试工具。很多读书人成了一事无成的书呆子。

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犹太人一度不被世人所接受,并被限制不得从事工农业。不得已犹太人只能从事商业和资金借贷业务,不曾想正是令人厌恶的借贷业务最后成就了犹太人商人,使他们成为世界财富的聚集者,拥有者。犹太资本成为左右世界局势的隐形统治者。而特别重视实体经济的许多国家则沦为犹太资本的打工者。

为了搞清虚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查询了文心一言的回答:

“虚实关系是指虚与实之间的对比与连结。在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中,虚与实是一对重要的范畴,经常被用来描述和表达事物的本质、状态和意境。

在哲学中,虚与实的关系被用来描述现实世界和超现实世界的对比。虚指的是超现实的世界,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部分,而实则指的是现实世界,是人们可以感知和经验的部分。

在文化和艺术中,虚实关系被用来表达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中国画中,虚指的是空灵、自然、和谐的部分,而实则指的是具体的、细致的、逼真的部分。在诗歌中,虚与实也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如想象、情感、抽象的概念是虚的,而具体的形象、事件、场景是实的。

总之,虚实作为一对内涵丰富的概念,被广泛用哲学、文化和艺术之中,是描述和表达事物的本质、状态和意境的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作为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虚与实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意义,体现着辩证法的核心要义。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虚实二者不可偏废。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其实就是虚与实结合的典型案例。而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恰恰是虚与实的实际应用。

实是虚之基,虚是实之华。有虚无实,根基不牢。有实无虚,行之不远。人类社会总体有一种脱实向虚的趋向,也就是从有形向无形方向的发展。而这个虚,反过来会滋养实,让实得以生长、升华,发扬光大。看似虚的东西,却是让人超越本能、远离动物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如宗教、艺术、科学、想象力、互联网……

庄子说:“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人生的真正意趣往往并不在那些真正宏大磅礴的叙事之中,反而藏在点滴的细微之处,看似无用,实则处处洋溢着生活的真谛。有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体现精神和共识层面的东西,我们总觉得它们很虚,但是它们或许更有价值。

不系之舟

著名演员陈道明说,他的日常消遣在他人看来就是“奇巧淫技以悦妇孺。”他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要使用的各类工具,如果不是演员的身份,甚至会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手工艺人的家。

钢琴,绘画,书法,手工,缝纫……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技能,给了他自信,给了他精神抚慰的栖息地,给了他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独特气质,而这正是其他演员所不具备的宝贵特质。

人生不是打怪过关,也不是简单机械地完成任务,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些看似有效的事情之外,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找到一些另类的、有温度的事情去圆满自己的生活与人生。

附:

陈道明先生曾专门著文《做点无用的事儿》,原文颇为精彩,以下是原文照抄: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为无益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

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

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

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

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

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

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

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

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

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

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