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6.1生活处处皆课堂

2021-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颜小彦_d20b

  今天早上共读,我们一起读了如何学习的引言部分。再让家大家找出这一张,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内容有哪一些,然后我们引出因人而异。

  吉祥就开始说她家的两个宝贝,嗯,在背主持词的时候,老大呢,就花了很多时间,但是背的效果不好,老二呢就是心不在焉的,但是背的效果却很好啊,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嗯,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放在平常呢,我觉得啊,这个我也赞同,因为不同的人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啊侯磊却很敏感的把这个问题给揪了出来,这就像我们在平时做实验数据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定量一个变量,然后我们才能比较出来这个数据到底是否有差异。

  但是在吉祥这两个孩子的身上,他们首先是两个不同的人,然后他们两个的学习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最后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它这是属于三个变量,然后嗯通过锅锅给的一种比较的方式呢,说如果这两个孩子学习方式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就可以比较出哪种方法好那种方法啊,效率低。

  像这种问题呢啊,平常如果我们不去仔细的去,呃,听别人怎么说的话,很容易,我们就会认同,那说的那个人呢,他也会觉得,唉我这种方式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反过头这样去想的话,可能我在日常的一些表达当中也是这样的跳跃,就是中间的这些细节的部分没有去关注到,所以导致了我自己在辩论这方面,我觉得自己是有一些欠缺的。

  我们说说话要有理有据,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才引起了丹萍说她跟她老公之间的永远在争执阿这是下一个问题啊。

  如果我们就按照吉想的那个案例来说,我们是没办法推论出这个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虽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论证过程确实不准确的,但是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方说我们需要啊,认证一个2+2=4这样一道题,但是孩子用2×2的方式也得出来等于4,然后如果我们不去纠这个问题的话,很有可能他就觉得反正我结果是一样的,中间的过程我就不用去关心了。

  如果是这种学习的方式的话,很可能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多的弯道。我们认为我们会了,但是实际上并不会,就在此刻我脑海里显现出来一个很明显的事情就是咳咳,弹钢琴,他认为我会了我也能可以把钢琴曲弹好,但是实际上我们到老师那里再让他去弹,让他看着谱子弹的时候,他反倒不会弹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他没有真正的学会。

  就是我在这件事情上我达到了一个结果,我会但是这个过程我没有去看这个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我也没有去注意它的节奏到底是什么,我是听着那个音模仿那个音弹下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一点的话,他可能就是一个虚假繁荣。

  所以我们最近在学习的时候会停下来,让他去真正的学会什么是五线谱,让他真正的学会看着谱子弹琴,这样才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如果是我在前面没有去跟老师这样进行深入的沟通的话,很有可能会觉得,唉,反正是曲子会弹了啊,包括我们我不在家的时候,姥姥陪可可弹琴的时候,他就觉得他弹下来了就OK了,但是我会要求更严格一些,我会让他严格的看着谱子弹,真正的认识了那个谱子的位置,那你才会后面才会走的更快,否则的话到后面的一个瓶颈接着一个瓶颈。

  所以这就是啊,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于最后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确保我们的这个思维的过程,思辨的过程是合理的,我们才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在数学当中就是你的逻辑思维的问题。我自己认为自己这方面是有欠缺的,所以嗯,在拆书帮上上这堂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混蛋逻辑哈,还有一些就是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那种逻辑思维在自己的脑海里,所以我也很期待在跟着这本书学习的时候会慢慢的提高自己。

  然后后面丹萍说她跟她老公吵架,就是因为他做什么事情,她老公对她的那种无视啊,其实我到最后我也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无非有几种嘛,要么你就直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种说话的方式,要么就选择无视,那要么就选择离婚,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当我说你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吵架上面,不如去鸡娃,但是呢,邓平说这倒没有影响他们计划,所以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他们之间的一种相处的方式吧。

  价值观不同,不等于就可以彻底的否定他,嗯,相反呢,我觉得如果能看到我们彼此是不同的啊,我就可以调换更多的心态去迎合他,或者说去避免它给你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啊,我觉得侯磊今天早上在引导的时候呢,还是很精彩的,至少让我觉得很有趣。

  早上盼盼又给我发信息说为什么他在今天早上的共读没有感觉到共鸣,很可能是自己的思维不够活跃,没有跟得上,嗯,其实说实话,如果让我来总结的话,可能我的总结也不会像丹丹那样完整,但是我自己能够啊理解,但是表达的不会很好。

  但是我是感觉到,嗯,今天早上我自己在面对侯磊跟单,凭聊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啊,只是洪磊在把单凭从这件事情,嗯一定要让她看到什么对错的问题,而是嗯,他从这个问题当中跳出来会让到,让我们看到一些更多的共性的问题,在每个人的身上可能都会存在的一些,让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这点是我自己是有get到了。

  我记得上周末跟我那个印度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嗯,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他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好像就是说life or lessons生活当中处处都是学习场景,并不仅仅是课本或者是书桌上,就像今天早上侯磊跟单凭,侯磊跟吉祥的说话啊,都会让我觉得这是一堂课,面对跟自己的认知或者是价值观不同的人,侯磊的处理方式,是值得我学习的。

  我看到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嗯侯磊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对方有捞不起来的那种感觉,就是沉浸于自己的剧情,但是侯磊作为一个局外人,包括我们这些局外人,有的人会看的很有趣,有人会觉得很无聊,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是可以迁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的,所以我看到了侯磊的努力。但是我也通过大屏幕看到更多的人脸上的那种嗯疑惑或者说是无感。

  其实这种场景并不罕见。比方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知道2+2=4了,但是老师在给另外一个同学说件事情的时候,我就选择不听,选择忽视,其实老师讲的可能是他的思路,但是我认为我的思路就是最好的了,我不需要再去借鉴其他人的思路,我已经把我的耳朵闭上了。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仅只有一条,我们就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通过这个共读的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那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去借鉴,有不好的呢,我们也可以规避,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问题并不在于她跟她老公的这件事情是否会影响我们今天早上共读的内容,而是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在学习如何学习了。但是我注意到,后来因为担心会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氛围,他会嗯关注每个人的一个感受,我我是觉得我自己是比较放心,嗯,因为我相信后来带给我们的共读绝对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啊,不是那种所谓的闲聊天。

  其实呢,这就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面说到的一样,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它的意义和价值的,关键是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它。我们习惯性的思维呢,就会说这件事情要么好要么坏,我们我会很少去把一件事情一分为2的看,包括人也一样啊,如果他是坏人的话就永远就是坏人,包括今天早上我跟我妈在讨论这个日本小孩的身体素质的问题的时候,我就跟我妈说,我说其实我还是蛮佩服日本人的,虽然它对我们中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是它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比如小孩子从小他们在学校里面被培养的就是会大冬天穿着短裤出去跑步,嗯,又比如他们在就餐的时候每个人会有分工,不是坐在那等着老师分发,而是自己领到一部分的任务,然后去做值日,一起打牛奶,一起把这些垃圾收拾完,还有他们的这些礼仪方面的,我觉得做的可能比中国孩子还要到位,在教育方面我真的觉得我们可以借鉴,但并不是说我们借鉴了,我们就是崇洋媚外,或者说我们就否认了他们我们的祖辈做造成哪些伤害,我们要把事情分开来看。

  这些可能也是属于一些思维逻辑的问题,比如什么一白遮百丑啊类似的这些逻辑,我们需要重新的去思考它让我们有更好的思辨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