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收藏》篇

我的邮缘风景线之--漫谈集邮说说“筋票”

2023-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杜老倌侠客居70后欢喜写作

        我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像“筋票”这个词汇,只有集邮爱好者才会知道的,若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就不会知道的。

        像“筋票”就是集邮和邮票交易交换市场里面专用的一种集邮术语(新名词),是近几年来才在各大邮币卡市场、各类集邮论坛上,以及众多集邮爱好者当中流行起来的,在以前是没有这种说法的。

        我依旧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的,对于人体而言,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又有着支撑作用的,自然而然就是要属于身体里面的各种经络哦!故而说,集邮爱好者们就采用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把在整套邮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的邮票就叫做“筋票”。像“筋票”也只不过是现在的一种说法与提法。在过去,对于在一套邮票中起着十分重要、支撑作用的邮票,集邮爱好者们称为“胆票”“票胆”和“重金(筋)票”,这些同样也是在采用拟人化的称呼。

        因为个人爱好集邮的缘故,通过了解集邮方面的历史,让我获知到这样的一条历史信息,那就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国家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开始算起一直到现如今,国家邮政部门一共有去经历过五个邮票发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纪”“特”(邮)票,从1949年10月起发行至1967年3月,所谓的“纪”和“特”就是“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简称,在邮票的左下角会写有“纪”“特”这两个字。一些集邮爱好者们和老集邮人,对于在这段时间内发行的邮票都称之为“老纪特(邮)票”;第二个阶段为:“文革(邮)票”,是从1967年4月发行至1970年1月,它拥有三个特点,其一就是:没有志号、其二就是:发行量大但存世量小、其三就是:未发行票扑朔迷离;第三个阶段为:“编号(邮)票”,从1970年8月发行至1973年10月,具有连续性,一共发行95枚邮票,从编1至编95;第四个阶段为:“JT(邮)票”,同样也被叫做“纪特(邮)票”,属于新的“纪特(邮)票”,其中“J”和“T”是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拼音字母第一个开头字母的缩写,从1974年1月发行至1991年11月;第五个阶段为:“编年(邮)票”,从1992年1月开始发行至今。

        以我拥有22年的集邮经历来说,认为国家在前四个阶段所发行的邮票,基本上不把集邮的因素考虑在内,把邮票的用途仅限于寄信的范畴,按当年邮资需求的多与寡来印制发行各种邮票。我出身于20世纪的70年代后期,属于70后,据我向那些老集邮人学习、咨询、探讨、交流之后得知,他们或她们在那个时候,由于工资收入少、家庭成员多等综合因素,即使自身十分爱好集邮,在一般情况下,有新发行(出售)的邮票,不是全都买,只购买自己特欢喜的邮票,在收集邮票的时候,往往只收集全品相的“小全套”,而不去收集“大全套”和“筋票”,即使要把一整套邮票收齐,其中的“筋票”,也只收集盖过邮戳的“信销票”,虽说是这样,在收集的时候,既要经济实惠(价格便宜),又要讲究品相完好,如邮票的票面不能有十分严重的污浊与污垢,盖章一定要清楚,最好章要盖在四边的一只角上……

        就以前四个阶段国家所发行的邮票为例子,在一套邮票当中,面值越是高的,或者说是最高面值的,往往像这一类邮票我们就可以叫做“筋票”,其印制与发行的数量也必定是最少的。譬如说:发行于1962年5月15日的特50中国古代建筑--桥,一套四枚,(252)安洛桥(4—1),面值4分,发行量500万枚,(253)宝带桥(4—2),面值8分,发行量800万枚,(254)珠浦桥,(4—3)面值10分,发行量400万枚,(255)程阳桥(4—4),面值20分,发行量300万枚,其中的(255)程阳桥(4—4)是“筋票”;发行于1972年9月2日的编号(邮)票45—48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45)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纪念章,(46)欢迎,(47)比赛,面值均为8分,发行量都为800万枚,(48)友谊,面值22分,发行量300万枚,其中的(48)友谊是“筋票”;发行于1980年11月20日T38万里长城,一套四枚,(4—1)长城之春,(4—2)长城之夏,(4—3)长城之秋,面值均为8分,发行量都为1500万枚,(4—4)长城之冬,面值60分,发行量为150万枚,其中的(4—4)长城之冬就是“筋票”……

        凡是种种不胜枚举,若还要举例说明,依旧能找到很多的!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和文章有关系的邮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5年09月25日星期五晚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