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自我,重塑自信
最近给自己下了个目标:一周看一本书,我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现在正在看的这本书叫沟通的艺术,涉及一些社交本质和技巧,也有一些心理层面的内容,我还挺感兴趣的。所以晚上回到酒店就拿起书来看。期间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然后继续看书,过了大概10分钟突然意识到妈妈可能会回信息而且会等着我回,为了不让她等待(我不喜欢等待,所以也不愿意让别人等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我就赶紧拿起手机,妈妈果然回我了,我马上回复信息,并加了一句,刚才在看书,暗示所以没及时回信息。谁知妈妈回了个:早点睡觉吧,马上都成书呆子了累不累。看到这个回复,我心里有点不舒服,怎么这么评价我做的这件事或者我呢?为什么不能表扬我一句呢?然后我又安慰自己说:不要介意,妈妈朴实不会表达。但是心里依然不得劲儿。
瞬间我想起了刚刚看到的书。我正在看的正好是关于自我概念的。书中提到自我概念是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而这个稳定的知觉是我们长期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我们与别人的对比中形成的。所以,别人在塑造我们自我概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个影响在小时候更加明显。因为孩子天生就容易相信别人,而且他们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了解自己,所以就只能全盘接受这些来自似乎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的成人们的正向或者负向的表面评价,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概念形成时别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的父母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是不善表达或者不会表达的人,而且由于从小家境贫困,父母多以严厉要求代替和善的赞扬,想以此来让我更加努力更加上进,即使是我做了让他们开心或者骄傲的事他们也很少表扬,甚至正话反说。比如说我中招考试分数出来后,查询后发现我是多出前几年中招录取分数很多的分数,我认为自己一定好会被录取。当我兴奋的等到半夜(父亲三班倒)把消息告诉父亲时,他不信任甚至有点戏谑的说了句:这分中不中呀?此话一出,我瞬间冷冻了,我期待已久和他分享的兴奋得到这样一个不信任的回复,我伤心极了。正式类似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一次次打击我的自信心,渐渐地对自己的评价也越来越低。
今天又收到这种与实际不符,让我不舒服的评价,我的心里很复杂。一方面我知道妈妈不是想要表达这个字面意思,我不应介意。另一方面,我怕我看着这个字眼会掉进它催眠的陷阱把自己这个行为解读为“书呆子”行为。可是不管怎么想,我心里都不顺畅。怎么办呢?突然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这些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应该越来越少,我应该主动管理我的自我认同观念。妈妈不会以我需要的方式表达他的观点,那我就引导她以我需要的方式说话。所以我给妈妈回:你应该夸我聪敏好学,积极上进,这样我会很开心,我知道其实你也是这样想的。这么说完后,瞬间我觉得自己轻松了释然了不纠结了,然后继续兴致勃勃的看书学习。
我们经常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你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大部分情况下,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如果我们处于恶略的环境,小时候我们是无能为力或者无力反抗的。但是成人后,如果我们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有意的选择环境甚至主动创造环境,让自己掌握主动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高度。希望曾经受过别人无意伤害的你我从现在起停止抱怨(因为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