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年|36.孔子的仕宦生涯
可以说,孔子的这次洛邑游学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但就在他游学结束准备返回鲁国的时候,鲁国国内却出现了重大的变故。鲁昭公25年,因不满三桓长期把持鲁国朝政,鲁昭公便借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的缘故亲自率军攻打季平子,结果季平子却“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史记·孔子世家》)结果鲁国大乱。这对于孔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毕竟对于孔子来讲,鲁昭公对他是由知遇之恩的,因此当他听到消息后,没有返回鲁国,而是急匆匆的奔赴齐国,与鲁昭公会合。
孔子在前往齐国途中曾经在泰山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游览,并且在泰山顶上放眼天下,感叹不已,于是就有了后来孟子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而登泰山时,孔子在山脚下遇到了一个妇女在坟前痛哭,因为天色将黑,孔子便上前询问情况,当获知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都是丧生于虎口时,便劝妇人回家,结果妇人却说这里虽然有老虎但却没有苛捐杂税,于是孔子便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的慨叹。
由于孔子在前往洛邑游学之前,在齐鲁就已经非常有名气,已经称得上大学问家了,再加上鲁昭公到齐国之后也曾多次提及病称赞孔子的才华,于是便引起了齐国君臣的注意,同时由于孔子经过洛邑游学之后,声名大增,于是齐国君臣就多次光顾孔子的住处,向其询问各方面的政事。孔子同齐景公多次当面讨论有关政治和礼仪方面的问题,关于这些在《史记》和《论语》中都有所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齐景公自己也觉得孔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重用他,于是便以很高的礼仪对待他,这些被齐国的公族看的非常清楚,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遭到齐国公族的激烈反对,并且有人扬言要加害他,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孔子在齐国期间曾向齐太师襄请教音乐的问题,并且还曾听师襄演奏《韶》乐,《史记·孔子世家》说其“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关于这件事,《论语·述而》也有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因为对三桓赶走鲁昭公的不满,因此,尽管鲁定公曾多次请孔子出来从政,但却都遭到了孔子的拒绝。他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在鲁国从事讲学与学术研究活动。鲁定公六年,季氏的家臣阳虎再次请孔子出仕,这个阳虎就是在孔子24岁时呵斥孔子的季氏家臣。在他请孔子出仕之前,阳虎因与季桓子的嬖臣仲梁怀有矛盾,阳虎曾驱逐仲梁怀,而公山不狃却救护仲梁怀,后来阳虎又找机会擒执了仲梁怀,于是季桓子大怒,阳虎于是就趁机囚禁了季桓子,从此之后,阳虎完全凌驾于季氏之上,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季氏僭公室”,“陪臣执国命”。此时的阳虎之所以请孔子出仕,其实原因很明确,这时候阳虎实际上已经掌握鲁国的朝政,孔子出仕了,乃是阳虎所请,故其属于阳虎的势力,同时,当时孔子的声望很高,阳虎若是真的请动孔子出仕,这对阳虎的声望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遭到孔子正面拒绝之后,阳虎并不死心,仍然想法劝说孔子。
而两年之后,情况却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原来支持与阳虎有矛盾的仲梁怀的公山不狃,却发动叛乱,并且还擒执了季桓子,而季桓子则用计脱困,而阳虎则在与公山不狃的对峙中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也出奔齐国。公山不狃则派人前去召孔子,要孔子出仕,于是孔子便决定出仕,因为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桓子,属于叛臣,因此子路对的决定非常不满,并加以阻止,结果孔子却没有前去见公山不狃,而是于第二年出任了鲁定公的中都宰。据说孔子政绩卓著,成为周围其他地区效仿的对象,因此他很快便被省委小司空,继而又被升为大司寇。之后于鲁定公十年,孔子以傧相的身份参加鲁定公与齐景公的夹谷之会,不仅粉碎了齐国大夫梨弥欲劫持鲁定公的阴谋,而且还通过正当的外交手段迫使齐国归还了鲁国的汶阳之地,这使得孔子不仅在当时的齐鲁之地声名大振,而且在当时的整个国际社会里都称得上是著名人物,因此受到鲁国国内的一致好评。到鲁定公十二年,在国人的舆论声里,鲁国真正执政者季桓子请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处理国事和参与国事的讨论。而当时的鲁国,鲁定公只是一个空架子,公室的势力非常弱小,并没有实际掌握鲁国的政权,而鲁国的三卿,即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则是实际的掌权者,而且当时的三桓也并非真正的掌权者,真正的掌权者则是三桓的家臣。三桓的封邑分别为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根据周朝的礼法规定,为了防止诸侯贵族造反,诸侯贵族的城墙都不得超过18尺,而当时在鲁国坐大的三桓却并不理会这一规定,他们的三大都邑都远远超出了规定。但当时三桓都居住在鲁国都曲阜,而不在自己的都邑,都邑一般都由家臣盘踞,由于家臣们远离三桓,因此势力日益强大,并逐渐凌驾于三桓之上,他们不仅越过三桓干预鲁国的朝政,而且还经常因为对鲁国国君以及三桓的不满而据邑发动叛乱,如定公八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货据费邑叛乱,定公十年叔孙氏家臣侯犯以郈邑叛乱,从而不仅对当时鲁国的政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对三桓势力本身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处理家臣都邑也就成了三桓十分头痛的事。
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摄行相事之后,为了加强鲁国公室的力量,削弱三桓势力,便利用三桓与家臣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堕三都”的主张。孔子这一主张提出之后,得到了三桓的同意。由于当时侯犯之叛刚刚平定,因此“堕三都”便首先以堕叔孙氏的郈邑开始,郈邑十分顺利就拆毁了,但在拆毁费邑时却遭到了费邑宰公山不狃的激励反抗,公山不狃据费邑发动叛乱,孔子最终以武力平定公山不狃之乱,公山不狃出奔齐国,之后费邑也迅速拆毁。但在拆毁郕邑时,尽管孟孙氏表面上并不反对,但实际上却暗地里支持据城的郕邑宰公敛处父激烈反抗。这年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军围攻郕邑。而这时出奔齐国的公山不狃又劝说齐国出兵干预孔子“堕三都”,而孟孙氏等人也派人暗中与齐国联络,齐君便派兵到鲁国边境,并且明确表示,如果鲁定公带兵推掉郕邑,齐国将攻打鲁国国都,这使得鲁定公和孔子的“堕三都”计划最终失败。而这个时候,三桓已经完全明白了孔子“堕三都”的真正目的,与孔子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致使孔子在政事上处处受到肘制。而在这个时候,齐国因见孔子治理鲁国效果明显,害怕鲁国再次强大,于是便采取措施迫使孔子离开鲁国政治。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大夫黎鉏设计向卢工赠送女乐文马,从而使得鲁国君臣都沉湎于声色,最终迫使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