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舒语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开明,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问题被讨论得越来越多,但二者在概念上有所区分:偏见是一种固有的刻板的印象,是给性别贴上了理所应当的标签;歧视则是根植于偏见而形成的区别对待方式,是性别的不平等。

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因性别不同而起,但其实他们的出现,又不分性别,在男性女性身上均有体现。

性别偏见,体现在外貌上,会有如“女性应该是长发的,短发如寸头会引人侧目。男性应发不过眉,否则就娘气”等论调。在性格上,女性应该是温婉贤惠,安静矜持的,不能争强好胜。男性则应该阳刚勇敢,不能轻易流泪展露脆弱的一面,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在社会角色上,女性应在家相夫教子,承担家务,男性应在外挣钱养家,家庭事务大小则与其无关。更进一步地,在养育子女的问题上,流传着一种“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基于女性较容易被骗的假设前提,认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只要给女孩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她长大后就不容易被异性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但其实,男孩又何尝不容易被骗呢?

性别歧视,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至今仍扎根于部分人的大脑,这恐怕就是最大的性别歧视了。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在各种称谓前加“女”字以强调性别的,有“女司机”“女大学生”“女科学家”“女博士”“女强人”等,却不见“男司机”“男大学生”“男科学家”“男博士”“男强人”。这些称谓的背后是基于对该群体本为男性的默认,似乎女性是本不应存在于该群体的一员。还有针对已过适婚年龄却仍未婚的男女,男性叫“单身汉”,条件好的甚至叫“黄金单身汉”,而女性则叫“剩女”,还有甚者,叫“剩斗士”,这背后蕴含的却是被男性挑剩下的嘲讽。另外,在职场上,女性就业也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天花板,遇到更严峻的形势。适龄却未婚未育或已婚未育的女性,在简历这一关就被用人单位筛掉的可能性远比同龄的男性要高,即便她足够优秀。还有,在法规上,关于强奸及家暴等问题,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条例,焦点都更多地放在妇女或幼女上,这或许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男性受害者的歧视。因为,暴力和性的犯罪,受害者并不分男女。不仅女性可能被侵犯,男性同样可能会被侵犯,但整个社会的关注度上,普遍容易忽略男性受害者。

有人或许会说,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二者在体重力量上的不同更是不能否认的。确实,男性和女性存在本质上的先天的生理的差异,但这并不是说后天就无法消除性别上的偏见和歧视。

女性们很早就开始努力争取实践了。她们开展了持续了几十年的女权运动,或者应该叫平权运动,要争取的女性的权力,不是要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要平等。多了,是对男性的不平等;少了,是对女性的不平等。

在世界范围内,北欧国家相对来说,两性的社会地位较为平等,这是平权运动发展得好的结果。于此同时,他们也愿意将性别教育引入课堂教导下一代。如在冰岛,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上性别教育课,教导男孩培养情感,教导女孩也要勇敢,以打破某些专属于男性或专属于女性的标签、桎梏和束缚。这样的课程,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因为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都是人类,都应该平等对待。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