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刚~读书方法论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能够导致行为改良的学习。
平常我们说看书,读书,还有人喜欢听书。我觉得,看、读、听这几个动词都有一种隔岸观火、走马观花的感觉。古人喜欢用“攻书”这个概念
攻,攻击的意思,这里首先强调是我们读书的主动性,主动出击。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最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
叶剑英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
“攻书”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攻读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精通到底。攻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读。有精读就会有泛读,这是读书的两种基本方法
很多人在读书方面很容易进入三大误区:
1、缺乏深度,只求速度数量。
2、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
3、隔岸观花,缺乏应用意识.
精读起决定意义,泛读起辅助作用
攻书之法1:经典反复读
攻书一定要攻到底,攻书最大的敌人是不深入,不到底。稍微懂了一点,就自我满足了。如何攻到底呢?关键在两个字:挤和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读。这种攻书之法,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
这个反复读有三个递进的层次,分别是:
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总相亲。
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攻书之法2:主题阅读法。
围绕某一个主题,往往会有很多书籍,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要想最快速的看清楚庐山真面目,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主题的书籍都买了,然后集中阅读,先泛读,找出其中优秀的书籍,然后精读,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修正,最终打造出自己对于这个知识领域的真知灼见。
攻书之法3: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时,一定要有思考,并动笔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专门做读书笔记,或批注
具读书思考时,既要做联系员,也要做评论员。
所谓联系员,就是书中观点、人物、事件联系起来思考。
所谓评论员,就是拿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碰撞,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评论。
做批注很重要,但,这种批注多是零散的,要想更进一步,还需要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将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
高效读书的核心灵魂:问题导向,用以致学
所谓问题导向,也就是说我们看书是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书。靶向思维,有的放矢,效率自然就要高一点。
学以致用,先学习,然后再去应用。这是一种储备型的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备胎思维。因为应用的紧迫性不强,所以,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太用心。就算学会了,因为没有实践的内化效果,你会发现,很快就忘了,即便不忘,留存也不会太多
用以致学,从自己非常现实的需求出发,着解决某一个现实问题的目的去读书。
主动地为知识添加“用”的属性,主动地将知识与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再根据实践效果,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问题导向中的“问题”一词和用以致学中的“用”字不仅是在强调应用,更是在强调对现实情况的重视,没有联系实际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读书,务必要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以致学,倒逼自己输出,持续创作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