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稳定的婚姻,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1 我一天天明白你的平凡,却一天天愈更深切的爱你
昨天在听商业课程《一生悬命》,教授在课程里提到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先生。
樊锦诗先生,原为50年代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她先生跟她是同学,本来两个人是要分到武汉。
最后阴差阳错,北京大学分配工作时将她分配到敦煌。
分配时,北京大学的领导,同他讲好,他只需要在敦煌呆上三年,三年之后,就有新的毕业生来跟替换。
一个瘦瘦弱弱的上海女子,父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小生活优越,家境富裕。
在敦煌实习时因为身体水土不服,早早的就返回学校了。
在她准备返回北京大学时,文革又开始了,于是。
想调动工作,返回北京,或者武汉的希望就破灭了。
当时她先生,彭先生是在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先生,在面对莫高窟里的壁画和雕像,一天天在研究,则无旁骛。
即使后来有机会返回武汉或者北京,却放弃了这个机会。
1986年,樊锦诗先生和她丈夫在分居19年之后。她丈夫为了支持她的考古事业,毅然决然的从武汉大学调动到敦煌。
两个人在分居19年当中,每年见面也就那么几次,可是情比金坚,樊锦诗称她先生说是这辈子,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这样的丈夫。
在当今消费的时代,快速消费的年代,很难以想象,两个人分居19年,婚姻合作关系并没有遭遇滑铁卢事件。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章在宣传长长久久的爱情,为什么要去宣扬弥久恒新的爱情?
说明男女之间,一直保持长久的爱情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2 真实的情况,爱情的保质期仅仅只有18个月
当下消费的时代,液体流动的时代,人们的心,都是蠢蠢欲动的。
对于未来,似乎都抓不住,又看不到,那么只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或者放飞自己,释放压力似的出轨。
正如王尔德说的那样,婚姻的枷锁如此沉重,要两个人承担才行,有时得有三个人。
以下分析从从社会学的角度:
1 事实上,不管什么样的文化:无论是务农为生的,或是从商,或者有一些人很富有,另外一些人很贫穷。有一些人信奉不同的教义,所有社会都存在着出轨情况。
莎士比亚说过:“友谊在所有其他地方都是永恒的,除了在办公室和爱情方面。
暧昧,沾花惹草,似乎成了我们远古繁衍游戏的组成部分。
2 古往今来,婚外情的发现带来很多的残酷的处罚,但人们宁愿冒着这种风险也还要去出轨。
这是为什么呢?
葛优主演的《手机》这部电影,张国立扮演的一位教授,人前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当外界有一点诱惑时,毫不犹豫的飞奔过去。
当问到为什么要出轨时,他坦然回答说:
10多年了,他妻子的身体,总共就那么点平方,翻来倒过去,早就厌倦了。
想想人临近中年,难道这辈子,就不能寻找一点人生的激情吗?
有社会学者,去访问一些偷情者,他们的回答是:
“因为爱,因为欲望,”
一些人是有目的的,希望通过被捉到偷情,然后达成自己离婚的目的。
也有些人,是为了满足,在家庭里无法获得的那部分需要;有些人是求关注;
有些人要独立,也有些人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变得更加富有魅力,或者被人理解。
也有些人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是为父母而结婚的那种,一旦外界有诱惑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出轨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反叛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