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界」为中医正名的草根中医
作者:潘洪君
京剧是国粹,振兴很难;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继承光大也不容易。现在人患病,那怕是头疼脑热,也先看西医,量体温、测血压,还要做化验、x光透视等各项检查。接着是输液,上高档抗生素。普通的偶感风寒,中医治疗只花几元钱他不信,非得找西医花上百元甚至数百元。殊不知,感冒就是上第几代头孢也不对路,也没有从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人手,抗生素不断升级,周而复始,更易感冒而已.中药治病是从整体考虑,调动自身能动性,提高自身免疫力,治感冒还可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子,简便、廉价、实效。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论》,治外感有屡用屡效的经典之方,分阴阳,辨表里、寒热、虚实,讲“天人合一”。自古中医与《周易》密不可分,不知《周易》八卦、天干地支、子午流注,怎能分清阴阳虚实?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昌盛,炎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中医药功不可没。可今天中医处境有些尴尬和无奈,有病先看西医,只有西医也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才找中医,如血液病、糖尿病、肿瘤甚至癌症晚期找中医。一般医院均以西医为主,中医诊室少,人员少,多挤在不显眼的地方。甚至专门的中医院检查诊断也少不了化验室和心电图、超声波及CT,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都不自信,又何怨患者诸君?
再说中医教育,学生多非第一志愿,不是心甘情愿进中医院校,而是混文凭,毕业后改行搞西医、搞行政,年年有中医院校毕业生,认真统计,真正有志中医者究竟有多少人?真有建树者有几人?无怪邓铁涛老先生大声疾呼。
最近我在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出版的中医博士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一部中医学术著作第一版只印2 001册,不到7个月,第二次就印到5000册,不能不说,还有人关心中医兴衰,《思考中医》符合这一潮流。去年我拜读河南中医大学一篇博士论文《性理与歧黄》,读后很受启发,看到中医学术后继有人,青黄不接的现状可望克服,令人振奋。振兴中医得有这样一些为中医献身的人。
笔者不才,又已年过花甲,虽然早在1964年就曾任卫校班主任,秉承家学而没有间断对祖国医学的学习,但不是中医院校科班出身,主要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毕业后阴差阳错到卫校教。曾患肺癌在阜外行右肺切除,于肿瘤医院放、化疗,后住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经中医药治疗,更增加了我对中医药的感情,我能活到今日,更感到祖国传统医药之神奇。对于肺癌术后,首先是扶正固本,慎用抗癌攻伐之药。在自身体会,千金苇茎汤有其可贵之处。苇茎形似支气管,不仅仅是象形比类,方中苇茎清肺泄热,为治肺痈要药,桃仁逐瘀行滞,苡仁清利湿热,冬瓜仁涤痰除脓。本方看似平淡无奇,但其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功却很确实,因病在上焦,皆用清化之品。贝母、枯梗、鱼腥草、银花、甘草、连翘、丹皮视情况酬加,则疗效更著。后有幸参加山西省首届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研讨会,宣读论文《坚持扶正祛邪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1998年,有一患者患心动过缓,某医院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四诊合参,我认为是脾肾两虚,中气不足,中气亏损,不能收摄,受纳障碍,气血不足,心失濡养自然就缺少动力。首先补肾健脾,补中益气,肾气足能鼓荡一身正气,让人从萎靡不振中摆脱出来;脾为后天之本,健脾即能化血养心,脾能统血,气血充盈其脉自复。按传统中医治法针药结合,针中脘、命门、双侧足三里和双内关药也是散剂、汤剂双管齐下:每饭后嘱服玉金散健脾开胃,汤剂宗生脉饮重用黄芪、炙甘草,酌加薤白、辽细辛。薤白 “通阳散寒,行气导滞,主治寒痰湿浊凝滞于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所致的胸闷疼痛或兼见喘息咳唾的胸痹证”。细辛《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谓“开胸中滞结”。经治疗后重病释然。
1999年,在阳泉遇一刚退休的老干部患鼻鼽,经西医多方治疗,连激光烧灼也不能根治。我与他去农贸市场,买了一堆藕,炝拌煮粥,用食疗治好了病。藕性味甘寒,具有止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疗多种出血,用食疗方法简便实效。
以上病例,开始都忽视了中医中药的优势和长处。本来是针灸、草药甚至是灶心黄土(伏龙肝)收效的病,非穿刺化验脑脊液,甚至用激素,结果是越现代的检测,越高级的化学药物倒把一个人整体平衡机制给打乱了,能不越治越重吗?特别是那位心动过缓的患者,手术置人心脏起搏器,靠机械来让心脏跳动,能有让心脏自身跳动更符合自然规律吗?有人会说,该手术就得手术,中医对手术指征是无能为力的·这也要因人因病而异。1964年,我在卫校任班主任时,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妻子的表妹患急性阑尾炎住进某医院准备手术,当时青、链霉素是较好的抗生素,用后白细胞总数就是降不下来,外科主任一筹莫展,怕化脓穿孔不好处理。我就把加味大黄薏苡牡丹皮汤煎好,装在保温杯中让妻子当饭带人病房,只4剂,炎症控制住了,没手术就出了院。现在她已近花甲之年,再未复发。有人会说,这是特例,瞎猫碰上死耗子一让我赶上了·又有人会说,中医不科学,不能重复验证。非也!事隔30年,我与妻子回故乡为先人添土上坟,内弟的女婿患急性阑尾炎,欲送医院去做手术。病人惧怕手术,正巧我刚到,又开了那张方子,经用中药,果然又免去了一刀.医疗实践向世人证明:中医疗效好,不会消亡。
祖父潘德林生前告诫严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秦伯未老在 “当归四逆汤”条目中说严本方主治厥阴伤寒,手足逆冷,脉细欲绝,系温肝祛寒,养血通脉之剂”文中又说严陈平伯曾对本方提出疑问,'仲景治四逆每用姜、附,今本方并无温中助阳之品,即遇内有久寒,但加吴萸、生姜,不用干姜,何也?,我认为极有见识。但解释为:'厥阴肝脏,藏营血而应木,胆火内寄,风火同源,苟非寒邪内患,一阳之生气欲绝者,不得用幸热之品,以扰动风火,则认识不足。”秦老对四逆散则谓:“本方主治传经热邪,阳气内郁的四肢厥逆证,故取四逆为名。由于柴胡与枳实同用,能升清降浊泊芍与枳实同用,能流畅气滞泊芍与甘草同用,又能缓急止痛。”四逆散方药仅4味,配伍恰当,丝丝人扣。四逆散在教材中归人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汤则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同名四逆却归于回阳救逆法中。彼四逆非此四逆。如果真把全国中医处方调出做一统计,还有多少人有如秦老先生对经方这等认识和运用呢?古代大儒成医者众,“不能为相难治国,可为名医渡众生”。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2 500册《经证证药录》,系甘肃晚清举人,已故名中医王继志先生遗著,脱稿于1920年。是书以长沙证论为根宗,熔四部医典于一炉,排比《伤寒》、《金匮》244方,汇列主治、加治、佐治之证,参稽《灵》、《素》、《难经》,考证药证因应之由,证药172味,五易寒暑而成,很有学术价值。我们现代之中医,连医古文都不过关,经典当选修课,涉猎不广,根基不深,更谈不上融汇贯通了。
学中医、搞中医的人不能不相信中医,不能自我贬低和否定,要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才能发扬光大。只有这样,中医才不会消亡。
责任编辑:三一养生
文章已获作者本人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