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对笔者内心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似乎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的感动一下就触到心灵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在一种诗意的遐想中,透入出一种浓浓的哲学意味。
后来才知道,这句名言出自一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被海德格尔这位德国哲学家借用来诠释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正因为这句深深打动笔者的话,由此进入海德格尔的精神世界中。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当他第一听到数学家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这个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他的哲学就是对“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终极追问。
在他最著名的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中,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那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此在(Dasein)。Dasein一词无法翻译成中文的术语,它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此在”既是人的外在形式,又同时是人的内涵表达。
海德格尔将“此在”定义为:期望、理解、把握、通达,都是构成存在的行为,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特定存在者的样式,也就是提问者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希望用“此在”这个新的哲学概念来替代传统哲学上“什么是人”的概念。他认为自古希腊柏拉图开始直到康德的哲学思想,都对“人是什么”没有做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如果人的本质属性无法做一个清晰的界定,那作为世界存在的存在者,他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无法做一个根本的解释。
在书中海德格尔把“人”描述为:被抛入世界(身不由己来到人间),能力有限,出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同时又是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又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又常有烦恼。
总之,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个非常渺小可怜的存在物,更悲哀的是这个存在物之所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还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完全是一种偶然因素所造成的。
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启发,海德格尔认为要理解“人”这样一个存在者的本质,必须回到对存在者和存在这两种事物的本质开始,即研究探讨人与这个世界最本质的关系起步,通过现象还原的方式,自然呈现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思想内涵。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之所以和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能感知自我的存在状态。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人类作为一个存在物,既是一个物质的载体,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精神的载体。人这种物质和精神性的载体,又同时存在于世界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中的一个生命体。这也就是说,人能否从终极意义上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是和其充分感知世界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能力高度相关的。
由此可见,“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还无法最终确定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此在”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反复强调的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筑居”是指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整天忙碌操劳,为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打造的物质居室。而“栖居”指的是人心灵中的“精神家园”,一个可以在繁忙的生存状态下可以去静心的场所,是一个充满神性的家园。假如世界是一个空间的维度、大地是一个时间的维度,人是一个物质的维度,那么这个“精神家园”就是存在者的信仰维度。人只有靠精神信仰的力量,才能把人和这个世界和大自然完成连接。只有当世界、大地、人和信仰四者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那么存在者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意义之源泉的神秘领域,是人的理性思维所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超验的条件下才能接近“存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神秘之地。作为一个存在者如何去构建自己内心中的那个“精神家园”呢?海德格尔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回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必须要用语言这个载体来展现出存在的形式。
但是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这个“存在”又是无法言说的,一旦要言说作为思想传达工具的逻辑化语言,必然会造成理解意义上的偏差。所以为了不破坏“存在”本身的语境,只能用“诗”来表达这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涵义。这也就是说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这样的一个“大存在”是极其有限和贫乏的,只能靠人类艺术审美的灵感、直觉和体验来把握。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作为一个物质和精神承载之物的“此在”,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充分感受到与世界和大自然的完美融合,充分体验到世界和大自然无限的壮美,在内心深处才会产生一种无法言状的幸福美满的感觉。找到一种自我存在精神意义上的存在价值感。
在笔者看来,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世界也因为有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当世界有了精神性的个体存在,才体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一个个体心灵中没有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也就对他而言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对本能欲望的无节制的追求极大地削弱了人自我存在感,使人退化成了功利心非常强,只有工具理性的“物质人”。长此以往,人的精神性需求却越来越萎靡不振,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所以才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名言来呼唤沉浸在物质生活世界的人内心的良知。
海德格尔还还预见到,当今世界人类处于多重内心矛盾之中。在众多的内心矛盾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和错误认识又是产生近代“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拒绝精神追求的总根源。
人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既然我们此生无法避免最终的死亡结局,那么我们将在此生尽量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不去多考虑死亡之后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海德格尔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病”典型特征。自古以来所有的大哲学思想家从来不回避人生的重大问题,即使是像死亡这种大多数人都回避谈论的话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哲学是预习死亡。
笔者第一次从书本上听到这个思想,可以说是有一种非常震撼的心理冲击。难道我们需要在生存的状态下去预习如何死亡吗?或者说我们没有预习死亡的态度,就无法确切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状态吗?突然之间有点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人的一生没有真正考虑过死亡,那也许这一生将在缺乏思考的状态下虚度光阴。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正像海德格尔运用辩证分析的那样,当一个人能够正确的理解什么是死亡,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存或存在的意义。人只有在看清人生边界的有限性,才能看清人生发展的无限性。这就是所谓自身发展的无限性包括在自身存在的有限性。
在笔者看来,海德格尔想表达的是:人在直接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内心才会产生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紧迫感,才会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尝试活出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时人才是一个“本真”的存在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此在”,也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人。在“本真”的人身上,“存在”即世界本身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人为什么一定会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才产生这种内心急迫感呢?海德格尔认为这是内在的良知呼唤“此在”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心灵的召唤,一种精神性的需求,“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的自我”,一个与世界精神合一的灵魂。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地感受到,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海德格尔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最多也就是体现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这个“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海德格尔正是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德格尔这位20世界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对我们当代人精神上的启发。原来,整本《存在与时间》其实要表达的是这层涵义:作为物质纬度的个人和精神维度的个人,在人生的时间维度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者对世界空间上的理解和融合的程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人的有限生命里,如何去超越生理意义上的局限,通过内在心灵上去直觉感悟和生命体验,在精神上去和世界和大自然的本源相融合,才是让像“人”这样的存在者获得永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