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了解的“接纳”
最近,我在看《PET父母效能训练》,在父母是人不是神这一章,我学习了“接纳”。“接纳”对亲子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是每个父母都必须学会的。其中行为窗口的概念让我茅塞顿开,对以往发生的亲子冲突,有了更多的认识。
行为窗口
孩子所有可能的行为包括说过的话或者所做的事情,都称之为行为窗口。

有些行为是父母可以接纳的,而有些则是无法接纳的。

对于不同的父母来说,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界线是不同的。同一对父母,对于不同孩子的可接纳行为也是不同的。甚至当父母心情不好时,可接纳行为的范围也会变小。也就是说,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界线会因为多种因素而上下移动。

看到这里,我终于懂了我和孩子每次在爷爷奶奶面前发生冲突的原因。爷爷奶奶不在时,我可以允许孩子晚一点到饭桌前吃饭,需要遵守的餐桌礼仪也会尽可能的少。而爷爷奶奶在时,我会要求他马上来吃饭,要遵守的餐桌礼仪也更严格。原来是我自己接纳孩子的行为分割线上移了。无客人时和有客人时,我的状态变化如下图所示。所以,这件事不能全怪孩子,我经常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他,他也会迷惑。

虚假的接纳
虚假的接纳是父母表面上接纳孩子的行为,但内心并没有接纳。其实,孩子会通过父母的“非语言信息”辨认父母的真实情感。比如,父母的表情,动作等都会暴露出真实的感受。虚假的接纳会让孩子迷惑,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妈妈的行为允许孩子熬夜,而非语言信息表示妈妈不赞成熬夜。长此以往,孩子会不相信父母,亲子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反思自己,我以前并不了解非语言信息也能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时候,我虽然没有言语责备,但表情和一声声的哀叹早已暴露了自己。这种应该也算是虚假的接纳吧。
了解了接纳后,我以前的几个认知都被刷新了。第一,父母也是人,他们可以接纳的孩子的行为是变化的。第二,父母双方不可能总是一致。第三,父母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坦率地告诉孩子无法接纳他的一些行为。认识到这些后,才能为之后的提升亲子沟通的技巧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