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养乐观的孩子?光靠夸奖可不行!聪明的爸爸妈妈都在这样做

2019-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卡卡读书

欢迎来到“卡卡读书”,我们一起终身学习。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为啥想让孩子乐观,结果孩子反而悲观了呢?

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等一系列减压政策,目的是让学生更加乐观。

可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截至2018年10月份,有7500名在校学生参与了调查。数据显示,51.5%受访学生表示曾出现过抑郁征状,换句话说平均每两人就有一人抑郁。其中出现重度抑郁症状的孩子占4.1%,比2017年未实施新政之前上涨了0.5个百分点。这些孩子中5.3%有过自杀念头,74%称感到疲惫。也就是说,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减压政策的实施而轻松,反而加大了重度抑郁的比例。

这就奇怪了,为啥想让孩子乐观,结果孩子反而悲观了呢?今天我们推荐的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1

《教出乐观的孩子》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起马丁·塞利格曼,大多数人可能不熟,但要说到“习得性无助”,很多人可能都有所耳闻。

对,这个马丁·塞利格曼就是那个和狗过不去的男人。他把狗关在笼子里进行蜂鸣电击实验。起初狗收到电击才会狂奔哀嚎,但时间一长,狗只要听到蜂鸣就直接倒地颤抖,即使打开笼子也不会逃跑。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习得性无助”。

以此为基础,塞利格曼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积极心态同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于是提出了积极心理学。

因为在“积极心理学”上的突出贡献,马丁·塞利格曼还荣获了2017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正是积极心理学如何应用于亲子教育上的一本指导性书籍。

2

下面我们就回到今天的问题,来看看为什么越减压孩子反而越悲观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减压只让孩子获得了“感觉满意”,但并没有获得“表现满意”,而“表现满意”才是孩子乐观的基础。

“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这两个概念怎么区分呢?

所谓“感觉满意”是指当自己价值、欲望、以及权利获得肯定后的一种感受状态,比如:高兴、知足、满意、自豪等;

而“表现满意”则是对自己拥有某种能力的肯定。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理解一下:比如孩子考试失败了,家长还硬要说:“你只是运气不好,你是聪明的孩子。”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就叫“感觉满意”。

同一个例子,孩子考试失败了,家长不是盲目安慰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孩子能力提升了,下次考试考好了,感到很开心,这叫“表现满意”。

“感觉满意”看似是在鼓励孩子,实则是在剥夺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机会。反观“表现满意”则是以实际行动为孩子赋能,通过提升孩子能力让孩子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如果家长混淆了这两种满意,一味强调“感觉满意”而忽视“表现满意”,孩子就会貌似快乐,实则悲观。

说到这儿,我们就能回答“减负不排名,孩子依然不乐观”的原因了。不排名,只是让孩子“感觉满意”,而没有让孩子“表现满意”,所以,孩子并不会因为减负而变得乐观。

3

知道了“表现满意”和“感觉满意”的区别,那我们该如何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呢?

具体可分为三步:

首先,学会乐观教育ABC法则。

ABC法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比如领导经常分配你难完成的的工作。B(beliefs),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

例如,眼看就要下班了,领导又丢给你一个推进难度极大地项目,这是事件A。每次都是这样,公司有什么不好做的项目都丢给我,摆明了给我穿小鞋,这是你的想法B。

还能怎么办呢?我要生活,要领工资!拿人手短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这是后果C。

此时如果你想要保持乐观,那么第一步就是弄清ABC事件之间的关联,你会发现:当一件不好的事A发生后,你的想法B,直接影响着后果C。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想法B,那么结果C是否就会不同呢?确实是这样,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这样想:领导每次把着急又难推的项目给我,肯定是因为信任我的能力,他怕其他人搞不定,这不就是我升职加薪的保障吗?这样,你是不会更乐于接受这种挑战呢?

所以,想要孩子乐观,就先教会孩子ABC法则,告诉他们三个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教会孩子们解释。

这里的解释不是指推卸责任,而是指解释风格。悲观的孩子,认为困难不可改变,容易将事情发生归结为不可变因素,这就是一种解释风格。

例如:成绩没考好,他们认为,我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考好,可能我是能力不行,不适合学习。

而乐观的孩子,认为挫折永远都只是暂时的,之所以成为挫折,只是还没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样考试没考好,他们会说“这次考试没考好,主要是没有复习到位,下次一定要吸取教训,认真复习!”

你看,孩子们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解释风格,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行动。

转变孩子的解释风格,家长可以做这样的练习:你说一件不好的事,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及可能发生的后果。

想法可以说两个,一个积极的,一个悲观的,当然后果也应该是两个。

坚持这种练习,孩子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解释风格带来的影响。

4

最后,教孩子学会反驳。

教会孩子反驳,不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杠精”。而是教孩子如何正确有效地反驳,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要教会孩子反驳呢,不是说听话才是好孩子吗?在生活中孩子要面对的指责太多了。

比如:成绩不好,长大肯定没出息;成绩优异,一定是书呆子;爱好广泛就是不务正业;爱好专一,那你不懂全面发展等等,面对五花八门的指责,悲观的孩子会对自己不正确的看法越来越多。

如何才能有效反驳呢?

第一,搜集证据。当你出现一个悲观想法的时候,问问自己这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找出所有你认为支持你想法的证据。

第二,做出选择。完成第一步后,再问问自己,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看待这件不好的事,如果身为第三者,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第三,化解灾难。当对自己的想法有了多方面思考后,仔细想想什么是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什么是最好情况?然后告诉自己,事情往往都不是最坏,也不会是最好,能发生的常在两者之间。

第四,将精力投入最可能的情况。做好前面的步骤后,就可以应对事件了,当然也不能忘记做最好或最坏的打算。

具体怎么用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不好的事:你的孩子和最好的朋友大吵一架,相互又说了些伤人的话,朋友指责他是自私鬼,孩子觉得他俩的友谊完蛋了。

你该怎么帮助孩子进行反驳呢?

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真是太槽糕了,你们一定从没这样吵过架,我想你从没像现在这么生气!他说你自私!你真的自私吗?周围的人有人说你是自私鬼吗?没有吧,至少我从不认为你自私。

为什么你最好的朋友说你自私呢?可能你俩都在气头上,他一定是气急败坏才冲口而出的。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从此一刀两断,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一定很伤心。

但我相信你们十几年的感情不会因为一次吵架就这样结束。最好的结果呢,是他来给你道歉,我猜你一定会原谅他。不过眼下这两种情况可能性都比较小。

现在你们都在生气,谁都不会先服软,正好咱们就先冷静一段时间,过些时候你可以主动找他谈谈。

你看,这样的引导孩子是否更容易接受些呢?

好了,如何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到这里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想要孩子积极乐观,但不得其法。如何才能教导孩子乐观,希望今天的文章给了你想要的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