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班级惯例——金洲小学SEL课程实践之3
很多人讨厌鸡汤文,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学了很多的道理,可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这些道理不仅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至少让人误入歧途,浪费光阴。可是仔细想一想,这真的都是这些道理和鸡汤文的错吗?
错误的归因往往导致错误的结论,道理和鸡汤是需要的。因为它们告诉你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个改变,也就是帮你解决了 why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 why,就很难有从心里产生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可是问题是,仅仅知道了 why,离目标的达成还是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因为下一步是更重要的练习和践行,通过一遍遍练习、总结、改进,将这些道理内化成自己的品质和三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缺少这一步,所有的梦想仍然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一样不可触及。
今天我们在金洲小学上的一节正面管教 SEL社会情感课,内容就是“创建班级惯例”。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打开书到第几页的计时练习,很简单,是不是?当老师说出页码的时候,同学们稀里哗啦的翻起书页。有的从前翻起,有的从后翻起,有的从中间翻起。有的一页页打开了翻过去,有的捏着书角,用很小的幅度很快的翻过去。计时结束,好像不够快,也不够安静。那么请同学们头脑风暴一下如何能够翻得又快又安静。很快,大家得出不少经验,比如捏着书角就比打开翻页要快要静,根据老师说出的页码大小判断从前还是从后开始翻页等等。这总结经验改进流程的能力,放到一个大公司里,没准就能把工作效率提高一大截啊。
再来第二轮练习,带着同学们刚刚总结的经验,这次在老师报出页码后,大家很快都找到了页码,而且安静了很多。相信如果再来第三轮的话,速度会越来越快。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个学校里常见的排队练习,同样需要计时。有的班级在第一次练习时,有推搡的,有不小心碰撞的,有互相无意中堵住对方通道的,花费的时间比较久。
回来照旧一轮头脑风暴,看看如何能做到排队快速、安静、安全。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改进的办法,比如出列的顺序,出来的时候板凳怎么挪动,从哪个门出来。孩子们在集体思维碰撞中的智慧火花一如既往的惊艳到我们。
那么开始第二轮练习,按照第一轮总结的经验,孩子们这次的动作明显比上一次有条不紊,碰撞减少了,声音也安静了许多。计时结果也用时更少。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为自己的努力而鼓掌庆祝。
创建班级惯例——金洲小学SEL课程实践之3最后,回到座位上,请同学们再次头脑风暴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教室里的活动,包括翻书、排队、值日、写作业等等,都能像这样通过一次次不断练习、总结、再练习的过程,形成自动化执行的程序流程,会给自己和班级带来哪些不同呢?
是的,正如我们刷牙洗脸吃饭这些经过反复的练习,早已形成惯例的行为一样,如果学校里,我们也形成了各种良好的行为惯例,那我们就能高效的完成各种任务,班级也会是高效团结的集体,留给我们自己支配的时间会更多。
所以不要小看了“惯例 /习惯”,它小到我们的刷牙洗脸,吃饭穿衣的流程,大到我们怎么说话,怎么倾听,怎么看待问题,每次有情绪的时候怎么处理。
如果这些都通过平时有意识的练习形成了惯例,那么执行起来就无需再在头脑中一遍遍重复的纠结要不要做,怎么去做,去耗掉无数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像拿起筷子吃饭一样自然流畅的启动程序自动化执行。
有时候我们觉得成功的人往往靠的是运气,传奇永远只属于别人家的故事。殊不知,别人成功的背后一定积攒着无数你看不见的努力,包括一遍遍练就的各种好的惯例。那些看似和任何创新创意无关的惯例,包括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在一遍遍自动的执行后,往往就可以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帮助一个普通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这学期的 SEL课程,我们讲情绪管理、表达感受、学习倾听,学习鼓励,学习道歉 …… 但是所有这些“武功秘籍”的背后,如果缺少了“形成惯例”这一项,就真成了喝完就一点不剩的“鸡汤”,无法带来本质上的影响和好的改变。
所以,鸡汤要喝,还要不断练习形成惯例,内化成自己的武功才是真正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