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观摩朱朗军老师《我们的<茉莉花>》一课有

2022-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江苏徐华

不久前,盐城市初中音乐优质课(第一轮)竞赛活动如期举行,我有幸全程观摩了本次活动。其中,朱朗军老师执教的音乐课《我们的<茉莉花>——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课设计巧妙,朴实无华,有层次,有深度,学生们在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富有挑战的音乐活动中,提升了技能,拓展了视野,完成了一次追溯茉莉花“前世今生”的音乐之旅。


一、习惯养成较好

1.学生方面 

从朱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至少具有这样的几种能力或习惯:视唱能力,内心听觉能力,指挥能力,确定五声调式的能力,打恒拍的习惯,划分小节的能力。

2.教师方面 

在朱老师的举手投足中,也体现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身已经养成的习惯:比如使用音叉找音,唱歌前规范起音,在学生唱歌时能习惯性地指挥,能用手势或身体动作提示学生音高……

所谓“功夫在课外”,从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朱老师平时的常态教学是非常扎实的,学生是训练有素的,否则有很多环节是无法实施的。

反思一下,我们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的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提升,使得音乐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呢,值得思考和实践。


二、教学能力较强

首先,是课件制作能力。

朱老师的课件制作并不见有多么高大上,而是交互感、动画感很强,有用的信息总是能根据需要适时的出现或放大突出,可以说是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其次,是课堂反馈能力。

朱老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学情,适时进行引导或者点拨,而且做得非常真实,自然。在交流时,也能做到真实、恰到好处的评价。

再次,是对知识类信息的处理和把握能力。

朱老师对知识的讲解总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详略得当。

比如,在介绍茉莉花的“前世今生”时,朱老师详细讲述了茉莉花的“前世”,甚至通过出谱视唱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验,而对于“茉莉花”的今生则采用略讲的方式,让学生浏览滚动的文字,大略了解“茉莉花”后来的传播与交流。

这样的处理很有层次,突出了重点,也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教学理念新颖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层次,课堂推进度较强,信息量大,甚至是有一点“烧脑”,但是听朱老师的课感觉不枯燥、不乏味,原因就在于每出现一个新的环节,都伴随着一个新的挑战或者对某种旧知的巩固运用。这样的设计在朱老师的课中比比皆是。

1.一曲多用

比如,第一个教学环节——发声练习,就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作为发声练习用,二是作为轮唱练习用,三是作为确定五声调式的练习用,真正做到了一曲多用。

朱老师设计的一个个“挑战性任务”,使学习就像是在过关,促进了学生知识内化、技能运用和思维高阶发展。

2.熟歌学本领

北京的梁洪来老师说过,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生歌变熟歌,熟歌学本领”。

本课中,在讲解民歌“上下乐句不对称”的特点时,朱老师运用了一首熟歌,即六年级学习过的《唱得幸福落满坡》。

学生通过复习回顾,与新歌《茉莉花》比较得出,较长的乐句往往运用了重复的创作手法,达到了强调并增强结束感的艺术效果。

学生在这样的类比中,学习了新知,强化了理解,起到了“熟歌学本领”的效果。

在朱老师的课堂中,能看到柯达伊教学法的影子,能领略到大单元教学理念的运用,也能够感受到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等等。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能够把新理念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他很强的“化理论为实践”的转化运用能力。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如果朱老师在讲课时内容再精简、删减一点,语速适当再慢一点,可能效果就更好了。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是一节优秀的,值得借鉴学习的音乐课,体现了朱老师的综合素养。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有不断的积淀和修炼,树立“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的理念,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彩。

我们永远在追寻的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